华舆讯据美国侨报综合报道近日的“顶流”非三星堆莫属了。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通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个“祭祀坑”的“重见天日”让这座本已盛名在外的考古遗址“再惊天下”,话题热度持续数日仍未消退。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其实是遗址区中的三个土堆,这个名字最早的出处也已无从考证。但三星堆自年“一醒惊天下”之后,便带着尘封了年的故事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那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余件。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破土而出……文物之精美、风格之诡谲,超出了人们当时的认知范围。
据介绍,去年10月以来,新发现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的6个古蜀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余件,确认了三星堆大型祭祀区的存在。
经过数月挖掘,出土文物中已不乏稀世珍宝。比如,5号“祭祀坑”出土了半张神秘的黄金面具,其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领队雷雨透露,根据推测,完整的黄金面具重量应该超过克,意味着如果能发现完整的黄金面具,此件文物将成为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虽然是残件,但已足够令人惊喜。
三星堆新出土的黄金面具在微博上走红。(图片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截图)
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在本次发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雷雨介绍,在4号“祭祀坑”中专家采用酶联免疫技术监测到灰烬层中有“肉眼是无法辨认的”蚕丝蛋白,从而说明该祭祀坑中曾经存在过丝绸。专家表示,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图为“祭祀坑”里的文物。(图片来自中新社)
另据《北京晚报》23日报道,此次发掘已经发现了近枚古象牙。专家称,出土象牙由于已经埋藏于高湿度的土壤中达多年,且在埋藏之前或经历焚烧。
此外,正在发掘的3号祭祀坑每天都有新发现,6号祭祀坑确认了一具“木匣”,木匣内外均涂抹朱砂,但目前尚不能确认其用途。
据悉,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专家认为,目前这8个“祭祀坑”整体构成祭祀区,是古蜀王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
这轮“上新”意味着什么?
三星堆的重大新发现对中华文明来说意义重大。中国官媒新华社指出,三星堆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独特性、创造性和融合性的杰出代表,可与同时期世界各文明媲美,此次重大发现为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提供重要实证。
此外,古蜀国的起源长期笼罩在迷雾之中。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同时,有助于解答三星堆文化以及“祭祀坑”性质、文化内涵、断代研究等关键性的问题。
“这是会影响四川考古、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很重要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广州《南都周刊》,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决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多学科、多团队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力量聚集,也有利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彻底出圈:文创走红、互动频繁,还出了表情包
令中国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恐远不止挖掘成果。
随着三星堆6座祭祀坑发掘现场被搬上大陆央视屏幕,冷门的考公工作一夜间变成了全民追捧的话题,主流媒体及商业网站、自媒体纷纷报道转发,众多网民也在社交平台刷屏。截至北京时间23日上午,仅微博话题#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阅读量已达10.9亿,讨论达12.6万。
更直观的是,三星堆的全新考古发现令三星堆博物馆游客数量翻番、周边产品也纷纷热卖。重庆上游新闻称,20日至21日周末两天,通过携程平台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上周末(3月13日至3月14日)增长近12倍。成都红星新闻则获悉,3月21日,三星堆博物馆单日文创产品总收入创下今年新高,文创网店销售达到平日5倍。
这波“上新”也引发了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逗趣互动。其中,与三星堆遗址同处四川、且二者有文明传承关系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更是因新黄金面具的发现而“柠檬精”上身、在线“流泪”:“我再也不是最大的(黄金面具)了”。
更有意思的是,“拆盲盒”之风也刮到了三星堆身上。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祈福神官主题盲盒接连数日成为热销爆款,5个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形象——大立人、纵目面具、铜鸟、圆头金面、平头金面,形象呆萌可爱又别具复古味道,堪称“盒界的一股清流”。
面对这样的大喜事,还有网民们脑洞打开:假想中国各大博物馆和其代表性文物都像《博物馆奇妙夜》中一样拥有了生命和开口说话的能力,再把它们拉进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