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00:34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户外37℃的高温已经持续一周,三伏天里在雅昌(上海)艺术中心的印刷车间里,即使是恒温25℃,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每年的7月总是雅昌印刷的冲刺期。作为出版编辑们最信赖的伙伴之一,雅昌承印制作了上海书展一半以上的彩色图书。如今距离书展开幕已不到半个月,按照合约,每一天都是不同书籍的最后期限。工厂里面的工人和所有机器都在满负荷运转。
图说:王彬校验新书色差实习生潘淑平摄
一个车间配七位“机长”
参观流程自主楼的8楼开始拾级而下,图书出版制作的流程基本遵循这条路线,首先经过摄录、扫描、排版区域和校色间。在排版和校色房间,记者发现操作的技术员不算多,所有的电脑带着遮光檐,修改版样的多是秋拍图录。“现在如果还在校色的话,恐怕赶不上今年的书展了。3个月前,这里可是一座难求的。”雅昌(上海)艺术中心生产经理胡乔说。
即便蒙上双眼,也可以猜出走到了哪一区域。装订区域里胶水味扑面而来,印刷区散发出浓浓的油墨味。印刷机的声音有规律地“跳动”,底层的印刷区正是印刷企业的“心脏”。
“每台机器的效率是限定的,每小时不宜超过1万印,太快了的话,纸张两边会卷起。为了抢赶时间截点,7条流水线已经24小时不停作业。技术工人则早晚翻班。8月4号、6号和10号是上海书展交货的三个截点,时间紧迫。”
图说:封面烫金实习生潘淑平摄
机器上贴着醒目的警示条“在我手中不出错”。和天上飞行的机长一样,印刷机旁的负责人也叫机长,同样责任重大。1名机长搭配2名印刷工人,只有经历5年以上的专业学习才能胜任,机长要对颜色敏感,而且还要借助设备去确认扫描的色密度。
上个月至今,一个车间里7条印刷线悉数开动,配备了7位机长。每天机器每印份,机长会抽取几张样本,提上操作台与数码打印稿核对。作为出版责任编辑的王彬同样站到画稿前,继续审核技术工核对过的定稿。
“苏东坡”检验编印真功夫
在印刷车间遇到了几位出版社的“顶梁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彬说,他在这“上班”快3个月,“督战”上海书画出版社40多本将在上海书展亮相的重点新书,其中包括读者期待的程十发的《胆剑篇》、《中国绘画名品·苏轼怪木竹石图》、《徐孝穆竹刻艺术拓片集》。
图说:胡乔和王彬检验新书实习生潘淑平摄
《怪木竹石图》为水墨纸本,描绘一株枯木庄严屹立于形状怪异的石头旁,犹有鱼龙起伏之势。苏轼的绘画真迹凤毛麟角,它的珍罕、美感及所历经过之年月,令人心生敬畏与赞叹。去年该作在拍卖行以4.6亿港币成交后消隐于世,对此图的墨迹,书画迷们翘首以盼,要在墨迹稿上再现天才文人的腕下神韵和岁月流经的纸张质感,非常考验出版水准。绘画名作要是有了差池,读者可是要抗议的。
一路小跑从7楼到1楼,每一楼层都有每一楼层的功能;再从1层坐电梯坐回顶层,察看其他书籍的制作进度。雅昌艺术中心的丁乙十示小红楼,是园区设计最靓丽的休闲区,编辑们在此翻阅图书样书,喝一口水歇息。
全球印刷最高荣誉是美国班尼金奖,自2年起代表中国出战的雅昌印刷曾60多次问鼎,创造印刷企业的夺冠纪录。这些揽下印刷奥斯卡奖的图书中,有一些正是在这里诞生。
图说:为新书贴胶实习生潘淑平摄
每天万印规模
不管外面多少度,室内温度25℃、相对湿度64%,这在印刷车间里面恒定的,“为了保护纸张,必须把控温度和湿度。如果湿度不够,车间里面会自动洒水。”胡乔介绍着。
车间里工人拉着一车又一车的纸张来回走动着,机器前工人们不停地拿着印刷出来的图片与样稿进行比对。每一道制作工序环环相扣,都是为了使复制出来的图像无限地贴合原作,使编排样式更加精美。
记者看到,车间里堆满了一摞摞已经完成印刷、等待花式考究的装帧的图书纸张。离得最近一摞的纸堆,是新出炉的《徐孝穆竹刻艺术拓片集》封面,叠起来后几乎和女孩的身高同高,数目有印。
图说:为新书手工包书封实习生潘淑平摄
书籍制作要经历前期拍摄、图片设计与排版、样片制作、印刷再到最后的装订,而装订又会根据不同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装订流程,例如折页、模切、烫金、啤烫等。而烫金、封面包装、函套等精致的手工装订,则需要纯手工来完成。
胡乔感叹,“每年书展前总是特别地忙,普通时间的印刷量一天在万印左右,现在书展前已经达到了每天到万印甚至万印,真的是页页皆辛苦。”(新民晚报记者乐梦融实习生潘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