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www.gpitp.gd.cn/news/20180503/85432.html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白帆)12日晚,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在新疆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上演。
全剧两幕八场(含幕外戏),共分钟,话剧的创编和演员都是由新疆大学学生组成。11月完成剧本初稿,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演员,12月初进入排练阶段。话剧名称取自林基路为新疆大学创作的校歌《我们正青春年少》。
话剧讲述了至年,林基路来到新疆学院,在茅盾等人的帮助下,带领当时青年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演话剧、募捐等多种方式宣传抗日,使当时的学生自觉投身到革命中,从实践中发现群众的力量,传播中共革命理想的故事。
在剧中,“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话剧排练”、“去南北疆宣传共产党的学说”等场景中,可以看到林基路、茅盾、杜重远等共产党人和一大批充满活力青年学生形象,还可以通过“街头募捐”了解当时街头的情景和市民形象。
新疆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年,新疆大学前身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创立,拉开了新疆高等教育的序幕。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抗日战争期间,俞秀松、林基路、杜重运等一批共产党人和文学家茅盾、艺术家赵丹等进步人士来校任教,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的教育思想,学校被誉为“抗大第二”。
基于深厚的红色革命传统,新疆大党委组织部提出编演一部以“抗大第二”时期新疆学院为背景的话剧的想法,委托人文学院创作编写、向全校公开招募演员。
南京大学教授、戏剧研究专家马俊山看过这部话剧的宣传片后说,做成一件重现历史、宣扬正义、鼓舞人心的好作品,是对革命烈士的最好纪念!
新疆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负责人陈鑫说,这部剧不仅是对林基路和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致敬,更是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传承无私奉献和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
继续阅读:还原一个立体的革命人物形象
要将一个革命人物立在舞台,让观众发自内心认可,在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的指导老师、导演,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安凌看来,是一个挑战。
创作之初,安凌带领创作组的学生来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听讲解人员介绍历史之外,还向他们了解当时房间的布置,做道具方面的准备。此外查阅了很多资料,如全国政协出版的《关于革命烈士的回忆》、自治区政协出版的《新疆文史资料》、乌鲁木齐市政协出版的《乌鲁木齐史话》等。林基路的战友李云扬之子、暨南大学退休老师李胜利也无偿将资料提供给创作组成员。
通过这些史料的查阅,为创作组成员还原当时的历史做了准备。
然而,如何在话剧中活化人物形象,让观众突破近80年的距离,使林基路成为一个立体丰满、可感的人物,成了安凌和创作组学生在话剧创作中的重点。
校史馆的一本学生日记给了大家启发。其中提到林基路用河里的石头做了台球,便于学生锻炼身体。还带学生到果园里,地上铺着毯子,大家一边吃水果,一边聊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情况。
安凌说,这些内容最终没有呈现在舞台上,但是对于戏剧创作来说,能够让创作组的学生对林基路这个人物有情感的体会,还原一个立体的革命人物形象。林基路是一名共产党员,既有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也是一个学校的教务长、同学们的哥哥、一个新婚不久的丈夫。
戏剧创作中有一句话,安凌将其贯穿于剧本的创作中:“将全部个人体验投射到角色的灵魂中”,安凌说,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投射到剧中人物的灵魂中,才能写出一部生动的剧,达到打动观众的理智和情感的目的。
“身处一所有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我骄傲”
在魏健的印象里,对林基路的认识仅停留在新疆大学“基路大道”旁的一块宣传牌上的介绍,在参与这部话剧创作之后,他的认识有了改变。
魏健是话剧创作组的编剧,也是这部剧的舞美和音效,作为一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大二的学生,他在描写林基路调离新疆学院这场戏前,魏健阅读了大量历史材料,包括林基路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等等。在戏剧的创作部分,魏健在描写嘱托同学们继续革命这一幕时,基于这些查阅的史料进行了创作。
魏健的老家在浙江,他说,此前,他并不了解新疆大学的这段历史,通过这次参与创作,明白了这是一所有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作为新疆大学的一员倍感骄傲和自豪”。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学生黄新竹饰演的林基路形象,他说,五个月来,和这个人物角色朝夕相处,尽量的还原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深深的为之感动。
王雅妮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大三学生,她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戏剧故事架构、场景设计、人物语言描写、和演员磨合等方面都有更深的认识。起初是为了宣传新疆大学的红色历史,但在反复修改剧本和排练过程中,渐渐意识到,这部剧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要在宣传新疆大学红色历史基础上,让曾经在峥嵘岁月里为国家奉献的革命烈士重回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