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治好 http://www.xftobacco.com/m/上世纪50-80年代,陕西省、渭南地区妇联先后发起组织“银花赛”,鼓励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棉花生产,学务棉技术,提高棉花产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在“银花赛”中,涌现出一大批种棉能手。张秋香、山秀珍、曹竹香、高贞贤、薛俊秀就是其中的典范。
张秋香、山秀珍、曹竹香、高贞贤、薛俊秀一生勤劳,性格坚韧、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她们感党恩、听党话,爱劳动,爱钻研,不仅在劳动竞赛中屡屡刷新棉花亩产的记录,而且锻炼成长为带领村民发展的劳动模范、领头人,多次被评为中省市县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张秋香、山秀珍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受上世纪50年代电影《五朵金花》的启发,人们爱称她们五人为渭南的“五朵银花”。
《“五朵银花”关中大地的灿烂记忆(上)》我们讲述了张秋香、薜俊秀、曹竹香的故事。今天,继续讲述山秀珍、高贞贤两位劳模的故事。
山秀珍(左一)和村民看报学习。照片由山秀珍孙子董新建提供。
山秀珍:“学秋香”当“银花”一生一心为群众
山秀珍(年--年),共产党员,潼关县太要镇西堡障村人,她多年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年,中央西北局授予她“西北劳动模范”称号。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年,山秀珍生于陕西省礼泉县,父母都是贫苦农民。12岁时,父母无奈将她给了董姓人家,当童养媳,艰难度日。山秀珍的公公和婆婆相继因饿、因病去世,夫妻俩逃荒要饭离开礼泉。在逃往潼关的路途中,夜宿山间小庙,竟和山秀珍的母亲不期相遇。三口人相互扶持,最后落脚到潼关县太要镇西堡障村。
山秀珍的丈夫常年躲壮丁,她和母亲种地维持生活。兵荒马乱,一年收的粮食,要拿出最好的三十斗交租,家里常年没有粮吃。为换点钱,山秀珍在租来的地里种上了棉花,弹棉、纺线,织布,卖掉补偿家用。年到间,她生了五个孩子,因日子艰苦,没有一个长到成年。
年,潼关解放,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山秀珍和丈夫退出教会,带头加入了农会,积极发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年4月,山秀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担任村主任、村支部书记,带头响应国家号召种棉花,争当劳动竞赛的“银花”,山秀珍曾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我也横下一条心,跟着共产党走到底,绝不后退半步!。”
年,她率先组织起全省第一个妇女互助组,大搞积肥、挖渠饮水,夺得粮棉双丰收。年,她在村上建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社,并当选农业社主任。
年,省妇联在渭南主持召开植棉妇女大会,开展学张秋香,争当“银花”的劳动竞赛。山秀珍也到张秋香处取经。当年,她带领村上妇女务的棉花长得高大,平均亩产多斤。群众戏说,这拾棉花还要上树呢,不然够不着。
山秀珍(右三)与务棉小组的成员们。照片由山秀珍孙子董新建提供。
山秀珍8次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群英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年3月,山秀珍第一次到首都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妇女大会第二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她见到了毛主席。
在接受美国作家贺萧采访时,山秀珍曾回忆说,当时毛主席从自已身边走了两个来回。主席谢了帽子,微笑着向会场的上千位妇女代表挥手致意。她高兴地流泪,使劲地鼓掌,全然没感觉到,手已经拍得红肿了。
年,山秀珍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周总理拉着她的手说:“山秀珍,噢!我知道你,你就是陕西潼关那个务棉能手呀!”
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山秀珍也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她还是积极带领妇女们,抓紧农活不放松。
年,72岁的山秀珍不再担任村干部。但看到村里学龄前孩子没人管,老人闲不住,就利用自己家的房屋,动员孙子孙女办起了家庭免费学前班。五六年里,相继照料、辅导全村六七十名少年儿童,不收家长们一分钱。直到村小学办起学前班,山秀珍家的免费班才停止办。
图片说明:年5月7日《人民日报》第十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拍摄的照片:山秀珍(左一)和西堡障村支部书记刘秀谋(右一)讨论农村道路建设。
93岁时,《西安晚报》记者采访山秀珍。当时,她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关心县上、镇上及村上的大事。老人时时劝告、教育年轻人,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
年11月26日,山秀珍去世。她一生为群众,被群众赞誉“廉洁清正终生为民,浩然正气誉满乾坤。”
山秀珍(左一)与张秋香(中)、曹竹香(右)相聚。图片由山秀珍孙子董新建提供。
高贞贤:棉花生产创记录地区奖励大红马
高贞贤(年4月--年4月),是“五朵银花”中最年轻的一位。她先后当了40多年的村干部,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年,16岁的高贞贤嫁到了现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桥营村第一位党员。后来,她又当选为村主任、五里乡副乡长。
图片说明:“五朵银花”中最年轻的“银花”--高贞贤旧照。照片由高贞贤女儿王亚会提供。
年,高贞贤带动村上14户人家,建起了第一个互助组。年,乡上以她所在的互助组为基础,组建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她担任主任,带着全村发展粮食和豆腐产业。年,桥营村的副业收入就达2.9万元,还买了大型农用机械。
在桥营村,曾流传一个顺口溜,夸赞高贞贤和她的务棉小组成员。“三芳加一贤,都搞丰产试验棉。劳动胜过男子汉,妇女能胜半边天。”
年,高贞贤担任了村支书,响应政府号召,发展棉花种植。从年到年,桥营村多亩棉花田,连续多年亩产突破百斤,棉花示范田最高亩产达到斤,受到全国妇联和省政府的表彰。因此,她也誉为渭南的“五朵银花”之一。年,渭南地区还奖励了她一匹枣红马。年,县农科所聘她为农民研究员,
年,改革开放后,村里关心公事的人少了。67岁的高贞贤在卸任7年后,又一次被村民选为村支书。她没有推辞,毅然再次挑起担子。
“上台是为了早日培养新人,让班子后继有人,让群众放心。”
当了村支书,高贞贤一刻也不停歇,率先垂范,带着村里人修渠,搞机建,村里风气焕然一新。
年,高贞贤不再担任村干部了,但她仍是村里的义务视察督导员,对村里的规划、决策积极建言献策。看到村小学破旧,她倡导捐资建校助学,并带动全家先捐款元。
年5月,《渭南日报》报道刊发高贞贤的相关报道。
高贞贤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她担任村干部时,先推荐村民的子女外出工作就业。她和丈夫及3个儿女都是党员,被称为桥营村的“红色家庭”。年,高贞贤去世,全村人都来吊唁,为这位老劳模送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
“五朵银花”时代生产条件艰苦,生活物资匮乏,她们的成就是苦干取得的。
如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用机械的应用,已经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劳动负担。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生产生活条件大不一样,但“五朵银花”所代表的“劳动精神”永不过时。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仍需要有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爱劳动,爱钻研的农民劳动模范,带领引导更多村民们劳动致富,科技致富,走向共同富裕。(渭南广播电视台翟军侠渭南市档案馆任婧)
(编者按: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渭南市档案馆与渭南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采制《渭南红色档案故事》,《五朵银花关中大地的灿烂记忆》是其中的报道。感谢市党史办对报道史实部分的把关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