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人隐居深山三年,只求做世界最好古琴 [复制链接]

1#

天色微亮,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石香炉附近的一处山顶,一间“深山琴苑”茅草屋里,66岁的杨广早早起床,简单吃上几口饭,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手里捧着大小各异的刨子、锯子、刻刀,在屋外的案板上“叮叮当当”的开始雕琢着古琴底面。

“这块杉木是在周围村子农户家买的,至少有年,这布满虫蛀的孔是做古琴的绝佳材料,这可是块宝。”杨广说,他研究古琴已经有10年了,在龙泉山上住了3年多。

杨广的草屋有一半是距离地面一米多、几根木桩支撑着的草屋,屋内四壁还露着风。一个微型暖风机和一个电磁炉,是这个屋内的所有家用电器。“我的儿子很孝顺,在国外条件也很好。女儿对我也不错,我不缺钱只图一乐。”杨广边打磨边笑道。

杨广从小就爱好音乐,小学2年级自学做二胡,3年级自学做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古遗音”让他对古琴着迷,从此开始了古琴研究。10年间,买书籍、看视频、查资料,购买工具。用料,尺寸,方法都是从零学起。工具不全就自己琢磨着制作,他自己制作的工具就有40多种。

杨广先是在自己的家中做,后来因为城市噪音影响做琴的氛围,便选择远离闹市。龙泉山风景秀丽空气适宜,于是杨广自己来到山林,在这里隐居专心制琴,女儿时不时的会给他送些蔬菜与大米等生活必需品。

“古琴的制作是数学的精密演算,不能差分毫,一分一毫关系到古琴的音色和品质。”杨广还将阴阳五行运用在自己的古琴中,用古代作战侦查的方式,用翁坛埋在地下探听大地五音变化,并以阴阳互根的原理运用于古琴的设计制作,使琴音发出厚重深远之音。

除了环境和技术,材料甄选对制作古琴尤为重要。为此,杨广最远去过江西的九江,收集制作古琴的木料。不管走到哪,都盯着别人家的木头看。

不断的发现、研究、思考、调整,上百道的工序,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记录,不断的总结摸索。从选料到完工,一把琴要花上4至5年时间,截止到现在,他已经完成了6把古琴的制作。

“一个木头沉睡年也好,年也好,没人雕琢就永远是根木头。我通过双手将木头变成悦耳的乐器传递给别人,这就等于给木头第二次生命。只要给别人带来快乐,这里的辛苦我都觉得开心,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全世界最好古琴的标准。”肩上扛着木桩穿梭在林中的杨广笑道。

几根木桩支撑着草屋,屋内四壁还露着风,一个微型暖风机和一个电磁炉是这个屋内的所有家用电器。

古琴的制作是数学的精密演算,不能差分毫,一分一毫关系到古琴的音色和品质。

十年间,买书籍,看视频,查资料,购买工具。工具不全,就自己琢磨着制作,他自己制作的工具就有40多种。

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手中的工具与古琴打交道。

时不时对茅屋进行修补,也是杨广生活中的一部分。

挑着山泉水,肩上扛着制作古琴的木材穿梭在林中的杨广。

挑着山泉水,肩上扛着制作古琴的木材穿梭在林中的杨广。

杨广带上自己做的放大眼镜查看着古琴图纸。

杨广在成都市内有楼房不住,在深山里研究古琴制作觉得很快乐。

杨广在几平米的草屋内看着有关古琴的书籍,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多。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