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安晚报以行知思想滋养学生成长以行知品 [复制链接]

1#

点击蓝字


  “常规教研、特色教研为教师的教学教研铺设道路,专业阅读、种子教师评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机制;把专家请进来做培训、让教师走出去交流学习,为教师视野开拓搭建渠道……”科研处副主任刘佩亮表示,学校致力于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总结中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新时代教师。七年级班主任缪礼明入校12年,见证了行知及其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学校的规模从曾经的7年级仅有4个班,到如今的32个班,但教学质量没有受学生增多的影响,一直在稳步提高。”缪礼明老师表示,作为资历较深的教师,他时时在教学教研中带头示范,“和教研组集体备课,学习教学新手段、新理念。与2个年轻教师师徒结对,每周至少去听2次课,我们互相听课,交流意见。”作为“青蓝工程”一员的体育老师王波也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很快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在思想心态、上课技巧等方面严格要求,注重把握学生的身体、思想状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发展兴趣。”王波老师说,每一次教研组备课,教师们都会积极参与,对教学难题进行分析,设置话题集中探讨,提出宝贵意见,“从公开课到集体备课、定期交流,外出培训,教研活动

的开展让我们得以更快地成长。”
  提升教师素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行知学校的特色方式是通过阅读让每一位教师提升自我、丰富自我,感染、引领学生有积极阅读的心态和动力。“每周开展读书汇报交流会,定期举办教师主题演讲比赛,学校把阅读习惯变成交流学习的机制,同时让我们把读书心得发表在校刊上,与教师分享也面向全校学生”,语文教师操北云感慨说,日积月累,教师们的阅读意识和习惯沉淀了下来,阅读的内容丰盈起来,“带领孩子们从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寻找快乐,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成为了书香校园的引领者。”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行知学校还充分发挥优良师德师风的涵养作用,育德为常,坚持不懈,营造崇尚师德的浓郁氛围,有效引导教师不断涵养锻造良好师德的源泉。为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班级团队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研发、学校文化提升等方面的全面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C“社会即学校”在共育中涵养教育生态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学校通过将校本课程融入成长个性化需求,将活动课程化、课程德育化,努力推进德育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科研处副主任刘佩亮表示,学校自年起共开设52门校本课程,开放科目,自愿选择,智慧选课,“从学生的兴趣进行开发,
  既重视传统的基本素养,又强调创新与创造力、沟通与交流等素养,行知学校在校本课程的体系化上着力,走出了一条校本课程建设的新路。“一次课程两三个小时,很多孩子平时很调皮,但是课上都全神贯注地制作,有耐心也有兴趣”,美术老师刘程程表示,建筑模型社团为学校传统社团,去年参加国家级比赛获2金3银5铜;省级比赛获3金4银5铜。“从拼接、设计到创新,孩子们在建模实践中,亲手搭建桥梁,设计造型,计算承重,精确到一毫米。”刘程程老师说,他们也鼓励内向的孩子参加团体项目,“孩子变得更加细心谨慎,善于观察想象,动手和交往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家长很支持。作为老师,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参加相关培训、考试。”
  “无爱无以成师,无德无以立教。我们更多的是
  近年来,行知学校以自身为纽带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搭建统筹家、校、社多方平台,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了和谐的亲子关系,提升了共育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凸显教育的长远影响力。“家校社共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互信共生的伙伴关系,需要建立一个相亲相爱的教育命运共同体。”在探索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道路上,行知学校将家长“请”进校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观看学校宣传片、聆听老师授课、观看大课间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真正架起了家校互动的桥梁,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转载:《新安晚报》

编辑:陈家刚

合肥市行知学校教育集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