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标本王国与动植物对话
11月5日下午,武汉晚报第四期“小科学家探索之旅”走进华中农业大学,由本报招募的40名小学员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走进微生物实验室,在显微镜下探索微观世界;并一起参观博物馆,在标本王国里认识动植物世界。
科普讲座知识多
活动在当天下午两点开始,但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早早赶来。家住*埔大街的蒋灏轩此次和爷爷同行,匆匆吃过午饭后,两人不到11点就从家里发了。“坐了很久的车,挺累的,但孙子有兴趣来学习,我累也高兴啊”爷爷说。
“妈妈做的面包为什么是软的?”“豆腐是怎样变成腐乳的?”“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最小的东西是多大?”“为什么小时候总打预防针?”微生物学科普讲座上,华中农大生科院陈大松老师提出的问题吸引了小朋友们的兴趣。
当他问道“为什么要喝酸奶”时,场下喊出“睡前喝杯奶不做恶梦”的天真回答,让家长们不禁捧腹。他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通过一个个可见可感的例子,向小朋友们介绍微生物的奥秘。酿酒、制作腐乳、酸奶发酵等都是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的神奇作用,但有时它们也会在食品上大量繁殖,使得食品腐败,随着屏幕上出现一张发霉馒头的图片,小朋友们也议论起来,“那怎么办呢?”“所以人们常常采用风干、胭脂、冷藏等办法进行保存。”陈大松给出解答。
微生物有益也有害,讲座最后,陈大松对小朋友们提出倡议:“让有益的微生物为我们健康服务。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预防疾病传染”。
▼
实验室里发现多
报告结束后,小学员们被分成两组进入实验室,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进行三项微生物实验:观察水塘里的原生动物、水塘里的藻类和馒头上长的霉菌。
一进实验室,看到整齐摆放的一排排显微镜、培养皿,小学员们就兴奋地惊呼起来。在老师和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很快就像模像样地摆弄起显微镜了。在观察水塘里的原生动物标本时,第一次看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育才一小的袁承浩惊喜地说:“我看到很多游动的小虫子,外面是透明的,里面是黑色的。”一旁来自吉林街小学的罗开怀则补充道:“不止有圆形的,还有长条形的,像细细的海带。”
“为什么从显微镜下看到的藻类这么绿呢?”沈阳路小学的聂朵妘在观察水塘里的藻类时表示不解。陈大松老师立即解答:“那是因为藻类所含叶绿体的原因,它们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营养物质。”怡康小学的蔡雨阳耐心地在笔记本上描摹出从显微镜里观察到的霉菌标本,“因为这个太美了,就好像一幅画,这边是错乱的树枝,那边是盛开的花朵”。
细胞显微镜图
“光圈调小一点,灯泡不要太亮,焦距要合适。”志愿者们穿梭在小朋友中,耐心指导。“我家也有一台显微镜,我喜欢用它来看动物的翅膀和蚊子的嘴巴,但我觉得这里的电子显微镜更清楚,我竟然看到了食物上的细菌。”来自育才小学三年级的陈远睿说到。
▼
标本王国乐趣多
走出实验室,小学员们走进华中农大博物馆,开启一场科学知识的视觉盛宴。
一进入畜牧展厅,高大的赛马骨架标本让武珞路小学的李思辰惊讶不已,“为什么马的骨架这么大,却还跑得这么快呢”。解说员解释道因为马的骨头又细又轻后,他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在动物内脏展位上,一块大玻璃后面布满了大小不等的“胃”,引得小朋友们驻足观看。“牛是反刍动物,所以它有四个胃,吃的东西要一层一层消化掉”。解说员解开了谜团。接下来,小学员们不仅了解了华中农大熊远著院士研发的“瘦肉型湖北白猪”、易伯鲁院士正式命名的“武昌鱼”,还观察了“镇馆之宝”---中华鲟。此外更有非洲狮、东北虎、金毛玲牛、金雕、白狐、长臂猿、天堂鸟、非洲帝王蝎等各个科目的动物标本,构建出一个奇妙的动物王国。
在“自然神工”矿物展区,小学员们被以翅膀为造型雕刻的钟乳石吸引,听到解说员介绍钟乳石要经过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形成时,都惊讶地议论起来。“水晶其实就是二氧化硅,鸡血石是清朝皇帝用来做玉玺的材料,而我们常用的成语‘信口雌*’说的就是雌*石和雄*石头……”方解玉、和田玉、翡翠...每一个美丽的矿石都代表着地球的一段神奇往事。另一边,群芳艳谱,百花争鸣。植物标本展厅里梅花、牡丹花、荷花、菊花、杜鹃花等争奇斗艳,更有用树叶标本拼成不同的图案制成的艺术品。
参观完了五个展厅的袁浩泽笑着对妈妈说:“原来长劲鹿那么长的脖子,只有七根骨头,好神奇呀。”育才小学的张思彦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参加活动,张先生表示:“孩子刚上小学不久,挺希望有这种活动能对他进行一个启蒙教育,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武汉晚报记者屈建成马慧洁通讯员李昕茹杨晨芷摄影王梓安)
▼
来源:武汉晚报优学
活动策划:马慧洁
编辑·版式
马慧洁
出品
武汉晚报教育体育全媒体事业部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