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谢*
近日,在安徽马鞍山,一名男童独自留在车内,被车窗玻璃卡住脖子。正巧,凌某与工友们在附近,就赶紧报警,最终男孩被救出来了。
按理说,好心人帮了忙,孩子家长应该感谢才是,而凌某却被孩子妈妈指责了涉嫌侵权。对此,凌某十分不解,
原来,凌某把救援过程的拍摄下来发到网上了。从视频内容来看,拍摄者对着男孩面部,近距离拍摄他大哭的场景,随后镜头转至车尾,暴露了车牌号。对此,被救男孩母亲认为,这个视频侵犯了她的隐私权,如若不删除将起诉他。
本是好心救人,却要承担侵权责任?凌某为自己抱屈:“我说这个视频发出来,是为了警戒一些家长,不要把小孩丢在车上。后来这位母亲威胁我,说要起诉我,态度很强硬,挺让人寒心的。”
那么,凌某是否欺负你了对方隐私?
从法律上,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主观有过错,二是实施了侵权行为,三是发生损害结果。四是损害结果是侵权行为造成的。
再来看救人的凌某,尽管凌某拍摄救人过程、上传救人视频,但出发点并非故意侵犯别人隐私,而是为了提醒“马大哈”家长多注意孩子安全;在行为结果上,凌某并未给孩子及其家长造成社会评价降低的结果。
根据上述认定标准,凌某行为并未侵犯被救孩子母亲的隐私。
而对于被救男孩母亲要求凌某删除视频,凌某是否有配合的义务呢?笔者认为,凌某应该配合处理。做好事,也得讲法。在这个事件中,凌某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广大家长多注意孩子,但在传播视频过程中,并未对孩子脸部、车牌号码模糊处理,而这些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如果行为人非经权利人允许,而使用这些信息,为法律所不允,也有涉嫌侵权的风险。
特别是在个人隐私裸奔的当下,个人隐私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也会对权利人造成伤害。正因为如此,我国立法现在越发强调对个人隐私保护。而作为我们公民个人也更加保护个人隐私。这也提醒我们,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比如身份证、地址、电话号码、生物识别信息等,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不要随意泄露为好。
不过,好心做善事,却可能涉嫌违法,情与法的矛盾,让好人们心头纠葛。
那么,如何在行善与守法之间拿捏好分寸?对好人的保护立法完善不可或缺。尽管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中确立了好人条款,而如何将这些规定细化,需要专门化立法明确,以保护行善者的利益。如果说立法为好人提供了法律保障,那么在执法层面的“照顾”也不可或缺。在实践中,一些好人因为一时缺乏证据而被背锅的事情市场有之。如果执法部门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冷了好人的心,让更多好人不敢站出来,不敢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手。与此同时,也要将立法出台的法律法规、有关执法案例等讲出来。只有将法律法规条文及其精神、原则讲清楚,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见义勇为的常识和法律规定,才能让好人判断时机、精准出手,化解和避免“救人违法”的尴尬,而不是鲁莽出手、盲目作为,才能让整个社会对好人高看一眼、厚待一分,省去不必要的无效诉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