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冬梅
春日的街头已悄然热闹起来,影院的安静此时显得略有突兀,什么时候能看电影?比起其它行业,电影从年规范税收秩序至今无疑忍受了更多的煎熬。
年上影节,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喊出了“未来,电影公司就是为BAT打工!”,引发了行业热议——人们担心狼真的来了,电影产业要被颠覆?
时隔6年,当《囧妈》以众所周知的方式在线上“囧”映,不由让人想起当年于冬的那句“狼来了”,只不过人们的兴奋点远远不在电影本身,而是“上线”这个事件,更像是神秘面纱被揭开之后,人们对谜底本身忽然失去了兴趣,并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
经历过年资本泡沫的挤压,年以来规范税收秩序的洗礼,电影人迎来了春天,却撞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又开始猜测,不断拉长的疫情期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吗?在与互联网“相依为命”的当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事实上,互联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但并没有改变也改变不了这个行业的趋势和走向。年以来,规范税收秩序引发的连锁反应,为什么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如此大的震动?因为前者(互联网)是一种外力因素,而后者暴露的是产业链中的固疾,直接影响内容生产,是内在因素,像生长在身体内的一种*瘤,任其发展是致命的。最近5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年票房从亿增长到亿,实现了翻番。但过亿的国产影片数量,却只增长了30%(从36部增长到47部),说明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电影作品并没有与票房同比例增长。缺好作品,这才是悬在这个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中国电影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最核心的还是内容生产。
影视产品归根结底是艺术性和产品性的双性统一,一旦偏离这个核心,产业就会有风险,偏离得越多,风险就越大。年资本泡沫的挤压和年以来规范税收秩序引发的行业洗牌,本质上都是因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艺术品质,导致发展偏离了价值规律而引发的行业震动。
从供需矛盾来看,优秀的作品永远是短缺的。以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其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团队为此筹备了足足8年。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很难想象在《大圣归来》之前那么多年时间里,银幕上居然没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国产动画电影作品。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趋势向上的中国电影市场和善意的电影观众为《大圣归来》开启了一扇门,《大圣归来》也为内地的动画电影市场打开了一扇窗。立足当下,相较整个行业承受的疼痛和等待,个体的煎熬往往更孤独和漫长,所以《大圣归来》对于我们的市场主体也许是有参考价值的。
从《大圣归来》到《哪吒》,从《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中国的电影观众也越来越成熟,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环境比过去更值得期待,只是疫情给她按下了暂停链。对于部分个体来说,也许很难看到下一个春天,但对行业来说,危中应更多地看到机会。
前几天,从横店传来消息:截至3月底,已有24个剧组正在横店拍摄,筹拍的剧组有40多个,多名“横漂”顺利返回横店进入复工状态。按下暂停键两个月之后,横店影视城的拍摄工作逐步恢复常态,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市场出清叠加疫情,使行业的洗牌提前到来且更加残酷。在各地“托底”民生的基础上,谁能在困境中重生,既有赖*策的力度,更取决于各市场主体,取决于其生存和发展理念、市场意识和服务能力,其背后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在这片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上,部分先知先觉的浙江企业,比如横店,一定已先于市场感知到了,并且已悄然地播种。而作为*委*府,要做的是一如既往、倾尽全力将其扶上马,再送一程。
疫情持续多久不得而知,可知的是这个行业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