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火
出租车从下城出发,上高架,穿隧道,走平地,半个来小时就到余杭的水乡古镇。
路边疏疏密密摆着大大小小盛满*橙橙枇杷的篮子,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乡人,有男有女,吴侬软语说着当地的方言,向路人兜售着这里的特产——塘栖到了。
车子已开不进去,外围是像森林般的高楼大厦,就下车,向前步行。
作者供图
走了几十米路,还没有看到当年古镇,白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商铺和民房。就问了一位当地的大妈,她说你就往前面那条小河一直走到大运河边就到了。
拐进小河沿岸,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座小桥,还有几间空置着的廊房,偶而有二三个路人,很冷清。
河对岸就是入侵的一幢幢水泥高楼,早先古镇温婉静娴的外围已被生硬单调的建筑蚕食了大半。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到了大运河边,只见沿河的岸上修葺了一长溜的连廊商铺,大多是餐饮店。
这里算是古镇现在的商业和休闲中心地带了,有不少人在购物,在饮食,更多的是在游览,在拍照,在广济桥堍人头更多。
横跨运河的七孔大桥是塘栖的地标建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雄姿可见,作为背景,我也在此留了个影。
作者供图
但古镇明显已今不如昔了,不但面积有缩,而且内涵苍白。不见了当年纵横散布的茶馆和茶馆里悠然可听的评弹。不见了四邻八乡来此赶集的农人、游人,买些农具、买些布头、喝口老酒的热闹和快活。不见了沿街板房的小户人家和石库门楼的大户人家。不见了水乡古镇独具的风味和风貌。
作为当年连接杭嘉湖苏的运河船埠码头,曾经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条弄,蚕丝闻名,鱼鲜活跃,水果丰硕,商贾云集,买卖兴隆的水乡重镇,已不复存。许是时代不同,样式也变了,但总是一种失落和可惜。
我早先曾多次来过这里,蹭过酒店,坐过茶馆,进过戏院,也买过鲜蹦活跳的鱼虾和洁白柔顺的丝棉。如今已没有这样的花式和惬意。
淡淡地转了一圈,就在沿河廊房的一家面馆里,吃了一碗“杭州片儿川”。
离开古镇时,心里不禁有点怅怅。恰好遇到一位奶奶带着三四岁的孙子从我身旁走过,那小男孩手上玩着水枪,不小心把一注水打在了我的身上。那奶奶把脸一沉,语气却是糯糯地对她孙子说,“侬要向爷爷赔礼娘”。小男孩一时懵在那里,我连忙说不要紧不要紧,没有事的噢!
喜剧性的插曲,我笑笑走了,心里蓦然漾起了一层滋润的感觉:塘栖,古镇已变,民风依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