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强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某大国首脑访华,并且到了杭州。除了看西湖,好客的主人还请他在楼外楼菜馆品尝了杭帮菜,其中,就有富阳东坞山豆腐皮制作的“龙凤腿”“全家福”“素烧鹅”等名菜。据说,首脑面对这些豆腐皮制品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一张普通的豆腐皮能做到这个份上,必有它的过人之处。我喜食豆制品,对东坞山豆腐皮也是一直心向往之。去菜场,到几家杭州有名的豆制品摊位上买豆腐皮,首选品牌就是东坞山。我一直有个愿望,去东坞山原产地看看正宗的豆腐皮生产流程。
终于有一天,手机导航将我带到富阳大洋坞水库大坝上。库水清澈,是那种醉人的嫩绿色,如果出现的色彩是深绿色,那么说明这里的水深起码超过了两三米。
水库三边是连绵群山,面向大坝的是一条峡谷。说是峡谷,其实不深,两边的山相距较远,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农舍错落,峡谷出口,即是通往富阳的公路。这个景美如画的村庄,就是东坞山。被西方大国首脑赞叹的豆腐皮,就产自这里。
这次在富阳,跑了几个村庄,发现一个共同点:几乎每个村庄边缘,都有一个水库或小型的湖泊,村庄多依山沿湖而建。从高空俯瞰,这一片的湖泊星星点点,东坞山所在街道有银湖之名,估计由此而来。
凡在水一方,都滋养人。而东坞山的水,其成份想必更加特别——没有好水,无论如何养不出能工巧匠,当然也制不出好的豆腐皮。
水库大坝一侧,可见一条大洋坞古道,被疯长的茅草和森林掩映,显得更加狭窄。村主任说,从这里上行,翻山越岭至转塘,经过宋城、梅家坞、十里琅珰,可到灵隐寺院和天竺寺院。从前,东坞山的豆腐皮,就是由村民沿着这条古道,挑担去城里叫卖,再从城里买了*豆返村。
历史上,大洋坞古道,也是东坞山联系外界的唯一通道。从这条东坞山最早的经济曲线来看,豆腐皮的主要供应点,应该是灵隐和天竺寺,这两大千年古寺,与东坞山豆腐皮千年制作史相吻合,它们的联系,持续超过了一千年。到了明代,东坞山豆腐皮就列为贡品,其名声更响亮,供应的寺院也扩展到上海、苏州等地。事实上,历史上的东坞山,有九庵十三寺。现在,这些庵寺都已被时光淹没,只留一块石碑,上刻“东坞山九庵十三寺遗址群”,立在水库边。它和古道一起,是不可或缺的千年文明实证,证明东坞山豆腐皮与佛教的渊源。要不是时间紧凑,我是很有意愿沿着古道走上一趟,体验一下当年村民出山的感觉。
在东坞山有句话叫“三口风吹出千年金衣”,“千年”指的是东坞山豆腐皮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金衣”则是指做出来的豆腐皮薄如蝉翼,营养价值很高。很显然,“三口风”是东坞山的绝活,纯手工制作的豆腐皮就是靠这个手艺流传下来。有一个传说在东坞山世代相传:早先有个小和尚在磨豆浆、做豆腐的时候,由于太专注于念经,错过了豆腐出锅的时间,当他醒悟过来,伸手去捞的时候,他看到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皮,于是,他把这层皮捞起来尝了一下,竟然发现其味比豆腐还要好吃。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方丈,方丈也是颇为惊喜,命人试验,几经改良,捞出来的豆腐皮果然薄如蝉翼,就起名为“豆腐衣”,又叫“豆腐皮”。随着寺院需求量越来越大,东坞山村民就以生产豆腐皮供寺院食用为生。不管这个传说真假,但东坞山人,的确凭着自己的手艺,以一张比纸还薄的豆腐皮,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早先生计贫困,东坞山家家户户屋顶上有炊烟升起,那是村民在用木柴烧煮豆浆,通常,18斤*豆要花18个小时,烧掉斤柴才能煮好一锅豆浆。而这锅豆浆,就是制作豆腐皮的第一道工序。
这个传说,也证明东坞山豆腐皮与寺院的交往由来已久。我曾经在灵隐寺吃过素斋,食材大多取自豆制品,其中就有豆腐皮制作的腐竹炒黑木耳、豆腐皮炒青菜,我相信,灵隐寺素斋的豆腐皮就来自东坞山。
不过,在询问了本地人小钱后,我对菜场采购的东坞山豆腐皮是否出自东坞山表示了怀疑。小钱说,是不是东坞山豆腐皮,要看有没有东坞山原产地标志。她又安慰我,市场上出售的东坞山豆腐皮就像西湖龙井茶一样。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小钱也告诉我,我买的豆腐皮应该就是富阳产的,但几乎可以肯定不是纯手工制作,机器制作的概率更高一些。
年过七旬的刘苗根是东坞山豆腐皮制作的主要传人。刘苗根最担心的是手工制作豆腐皮想做想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太辛苦了,因为手工做豆腐皮通常要在室温45~50℃的封闭室内操作十几个小时,年纪大的人体力吃不消,年轻的人又不愿意做。不过,令刘苗根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从小跟他学做豆腐皮,传承东坞山传统制作豆腐皮的意向也很明确。千年金衣三口风,终于有了后来人。
款待西方大国首脑的那些用豆腐皮制作的名菜,除了素烧鹅,其他我都无缘品尝,但楼外楼同样著名的干炸响铃,就是豆腐皮的杰作,价格低廉,但鲜美可口。不知道大厨有没有在宴席时摆上一道,从已知的菜单看,似乎没有这道名菜,真是可惜。
干炸响铃的主料是豆腐皮,辅料则为肉沫,主要通过油脆炸的方法制作而成。就像所有杭帮名菜一样,干炸响铃菜名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据说,古时候,这个菜刚刚出现时,既不是现在这个形状,也不叫这个名称。后来被人赏识,头角崭露,到菜馆酒家赏味的越来越多。一次,有个未名的英雄豪杰进店专点这个菜下酒。不巧豆腐皮原料刚刚用光。此人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返身出店跃马挥鞭,自己去把豆腐皮买来了。厨师为他如此钟爱此菜所感动,更加精心烹制,并特意把菜形做成马铃状,来纪念他爱菜心切、驰马取料这件事。于是,后人才称此菜为“干炸响铃”。
很想在东坞山现场看看豆腐皮的制作工艺,但季节不对,这个愿望落空。不过,学到的与豆腐皮有关的知识,却足够受用。况且,我也买了真正的东坞山原产地豆腐皮,当晚回家,与青菜一炒,果然吃出东坞山的风味。毕竟是千年金衣,蝉翼般的透明,纯正、嫩滑、清淡,有入口即化之感,也有青山绿水的气息,还有几丝禅的味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