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波
王贻正画
王贻正的画,特别适合春天里观赏。你会觉得,耳边的春风就是从他的画里吹出来的,眼前的鸟儿是从画里飞出来的。
整个春天就像是他画的。森林,阳光,薄雾,雨露,飞鸟,乃至断竹,残根,枯藤,都沾满了春天的气息,沾满了生命的力量。
虽然生活在江南,但王贻正画的绝不是莺莺燕燕的春天,更不是绵绵春愁的春天,他的画里,大气磅礴,总有一种张力,冲破指尖,冲破纸墨,它们像是活的。
画画,是王贻正从小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寒来暑往,一晃,这个山村少年画了二十个春天。画出了生活的磨难和硬朗,也画出了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才画出了这样充满力量的画。
有灵*的花鸟
去年冬天,王贻正举办了一个画展,这是他积聚了二十年的一次检验,在他的第二故乡台州。
那时,天气虽然冷,但看画的人却看出了热情和暖意,说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王贻正画的是工笔画,但和很多画家不同,他的工笔画不是唯美,而是让人觉得美的有筋骨,就像人有灵*,所以特别耐看。
很长一段时间,王贻正画的是尺幅巨大的森林,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有飞鸟穿插,这些画是容易给人震撼的。
他把整座森林搬到了纸上,野性十足。你在画前走过,一股原始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仿佛听到鸟儿歌唱,穿梭林间,你仿佛听到山风轻拂,粗犷中又有细腻,宁静中有动感的旋律,阴晴变化,疏密间隔,如在画中游。
王贻正画
站在他巨幅的画作前,你又会觉得人的渺小,关照万物,乃至人,不过是大自然面前的小小芥子。但每一个渺小的个体又藏着巨大的张力。
画里的森林,并不是王贻正想象的,而是现实。他一次次去老家泰顺的那片原始森林里写生,投入的不仅是时间和脚力,更是感情。他从山里成长,喜欢原生态,狂野,这也让他的画带着天然的地气。
让王贻正遗憾的是,现在,这片原始森林也开发了,很多参天大树已经被砍掉,开发成了度假区,那种浩渺的原始感消失了。不过,幸运的是,他还在画里留下了它们永恒的片段,可做记忆。
在发展和保护这个社会课题前,王贻正用画笔留下了昔日的原始自然,呼唤人们去寻找、触摸、认知、欣赏逐渐被现代文明掩盖的气息。
这些画面,离我们那么远,却渴望那么近。
所以,他的画,格局和气息是大的,不仅摆脱了很多工笔画的刻板,也摆脱了文人画家的莺莺燕燕,儿女情长。
王贻正让人看到,江南,不仅有杏花春雨,也有烟波浩渺。
王贻正画
画出自己的味道
和人家不同,才是王贻正的画。
王贻正个子不高,但是胆子大。他画的和很多人不同,他去写生,取景,不喜欢看那下大家都看的美景,更喜欢那些有缺陷的场景。他喜欢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他看来,最强大的还是大自然的东西。很多画家追求唯美,王贻正和他们拉开一些距离。他说,不去重复被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哪怕不成熟有缺陷。
比如画竹子,古往今来,千载清风,不知多少画家画过,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题材,但王贻正画出了王贻正的味道。
看他画的断竹,根根拔地而起,在风中坚挺,像人的气节。王贻正觉得,这种残缺的,特别有精神,特别有力量。他就是要用笔,去表现这种生命的张力。
还有一张画,他画的挺拔秀丽的竹竿、丛丛密密的竹叶与地面上错落有致的枯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枯荣的对比、冷暖色调的对比,给人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他画枯藤,那种沧桑有劲的画面,就像是人生的千锤百炼,依然昂首挺胸。这其实,是他自己的映照。
了解他的经历的人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正是自己画里的断竹和枯藤。
王贻正画荷花,也有他的独特。有一次他去参加比赛,作品是有两张墨荷,却让评委眼睛一亮,因为和别人的不一样。
王贻正画
在技法上,他用了大写意的泼墨,有酣畅淋漓的气势,在用色上,大胆地用了一种宝石蓝,一种很容易落俗、很多人不敢用的颜色,在王的笔下,是宁静而又空灵。
有一段时候,王贻正还喜欢用黑白版画去画工笔画,有时候则用水彩油画等西洋技法,每个时期,王贻正都有自己的东西,新的东西。
和别人不一样的还有,王贻正喜欢画寻常的家常,让人很觉得亲切,香菇一大篮,冬瓜挂篱下,还有丝瓜南瓜……在他看来,作品要接地气,要有烟火气。
王贻正画
王贻正画画也从来不打草稿,想怎么花就怎么画,落笔成形。有人喜欢他的某张画,对他说,这样的画你再画一张。王贻正回答他:“画不了”。他做的是不可复制的自己,他的画则是不可复制的画。
纯粹的画者
这些画的背后,是一个画家的自由灵*,是一个甘受寂寞的背影。王贻正,出生于年。画画,是这个山间少年的最爱。
年夏天,王贻正高中毕业。因为家境困难,18岁的王贻正就开始了四处打工赚钱养活自己的日子。
他做过中学的美术老师,是个临时工,他做过外贸公司的设计员,他自己开过装修公司,无论做什么,画画,是他的梦想。日子虽然颠沛,但他一边打工,一边学画画。
王贻正
年,他和一名相恋了7年的台州姑娘结婚了,为了爱情,他来到了台州。一切从头开始。
在这小城里,他埋首笔墨,与丛林花鸟开始一场场无声的对话。只要有空,他就画画,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张大画就要画上一年半载,他就像一个苦行僧。
王贻正明白,历经颠沛,在浮躁的社会里,有一方画案,安静地画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幸福。他总会想起他的父亲,一名才华被埋没的乡村教师,同样和他一样做着画家梦。
在少年时,他的父亲就用微薄的工资寄到荣宝斋,买一些宣纸给他画。在这个山村的贫寒家庭,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
这粒种子,种在王贻正的心里,如同是原始森林里,自由地生根,发芽,历经二十年的成长,长成了一颗大树。
这些年来,王贻正的作品一次次在全国获奖,到年10月,王贻正一共获得了省级以上各类奖项三十多个。
从金灿灿的原始喷薄力量,到灰白色的含蓄,从山林果木的盛大气象,再到蔬果日常的普通寻常,看得出,每一个阶段,可以看出王贻正的探索。
他的画出名了,但他还保持着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和实在。
有一次,有观画者问他,王老师你有培训班吗?
王贻正一愣,笑着回答,还没有。
如今的艺术圈,也是一个江湖。王贻正在东南一隅,依然做着一个纯粹的画者,他不张扬也不虚荣,耐得住寂寞,也坐的住画室,老老实实的画画。这也让他的画多了几分更高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