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义与学生参加烟台武术节
新海阳小学武术队成立
孙守义
纠正动作
细心指导
年轻时的孙守义
校园武术队活动
策划统筹/郑昕文字/YMG全媒体记者杨春娜
马步、踢腿、冲拳……11月11日下午,孙守义来到芝罘区青年路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精彩的武术课。听着孩子们响亮的口号声,孙守义说自己仿佛穿越回了60多年前的所城,仿佛看到他和师兄正跟着师父学习太祖长拳的一招一式……
孙守义今年77岁,13岁拜解令元为师学习太祖长拳,年师父过世后,刘松山以兄代师传授孙守义太祖长拳及各种器械。近年来,孙守义走进学校义务教学,向孩子们传授太祖长拳,增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传承中国武术文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岁月的洗礼,当年习武的毛头小伙变成了耄耋老人,但对武术的那份热爱之情却始终不变。
历经百年,太祖长拳经久不衰
记者见到孙守义时,他正在为孩子们授课。孙守义虽然已头发花白,但一招一式仍可见功底。
“太祖长拳拳理明,根基实,刚柔相济,行拳动步,以气催力,不动如羊,动如猛虎,同时还注重手眼身法的训练。”说起太祖长拳来,不善言辞的孙守义却是滔滔不绝,他边演示边讲解:“手起如风,眼似电,腰似钻,腿似箭。主要手法为刁、采、勾、挂、挑、砍、拦、缠、扫、弹、封、撞等,主要腿法有踢、踹、蹬、扫、顶、勾等。蹿蹦跳跃,闪转腾挪,讲究的是步法扎实,稳健灵活,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手步相随,招招连环。”
孙守义告诉记者,太祖长拳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老烟台街流传的太祖长拳为李荣德所传,至今已有余年。
太祖长拳主要套路有弹腿、太祖拳、六步拳、小虎岩、四路奔打、六角(家)式十字捶、翻五捶、夜战八方、六十捶、三圣拳、罗汉拳、黑虎捶、插捶,以及“八式”站桩功法、七十二擒拿功法、鹰爪功法;器械有丈八枪(大枪)、张飞三义枪、太祖棍、盘龙棍、燕青刀、六合刀、达摩剑、虎头双钩、春秋大刀、双刀、双蛇镗、鸳鸯铲、流星锤、十节九龙鞭;对练招式有对打连七捶、连五掌、三节棍进枪、单刀拐子进枪、枪对棍、空手夺朴刀、大梢子进枪等。
19世纪80年代初,李荣德在烟台收徒教授弹腿,他也被称为“弹腿长拳李荣德”。后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这套拳法博采众家所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如今,传承百年的太祖长拳在烟台武术界拥有了一席之地,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习武学艺,所城内外皆回忆
秋日的所城里,穿梭在树影婆娑中,青砖黛瓦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武林故事:南门外,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总是准时出现在晨光中,苦练太祖长拳的一招一式。
这位少年,便是孙守义习武的领路人——刘许厚。
刘许厚为所城里刘家后人,又名刘松山,年出生,年因病去世。所城刘家是芝罘历史故事中和研究所城历史绕不开的话题,也是烟台武术界绕不开的话题。
明朝正德年间,刘传奉旨调奇山所千户镇守沿海,在所城里扎根。所城刘家祖上世代有习武的习惯,刘许厚的父亲刘欲忠也是一位武林高手。刘许厚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便对武术有着极大兴趣。年,刘许厚在父亲刘欲忠的带领下,拜太祖长拳解令元为师,学习太祖长拳、散打、擒拿及各种武术器械。
机缘巧合,孙守义13岁习武时,遇到了刘许厚。“当时我师兄刘许厚是南山路小学的老师,我经常跟着他学习武术。”孙守义告诉记者,师兄住在所城里南门外,因此,大家经常聚集于此跟师兄练习武术。记忆中的所城里武术社众多,大家互相切磋,友好交流,扶危济困,一股武术正气在各门派之间流转。
“我13岁的时候,师兄在南山路小学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传授太祖长拳及国家规定初级乙级枪刀棍剑拳,我经常去学,十分感兴趣。”孙守义回忆道,师兄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年从事教育工作,年前一直担任武术裁判员,为市体校输送多名武术队员。
有一次,刘许厚带着孙守义和同学们来到师父解令元的武术社,正式拜入解令元门下。“我父亲是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的,但是他十分支持。”他说。跟大家印象中的武术老师不同,解令元很和蔼,很少发火,除了传授武术之外,还经常教徒弟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习武之人要有侠义之情。
百家争鸣,太祖长拳烟台生根
据孙守义介绍,解令元的师父即为烟台太祖长拳传入者李荣德。李荣德为河北沧州人,曾在北京一家镖局做镖师。一年春夏之交,李荣德与20多名镖师同行,每人护送一辆车。中午时,李荣德坐在镖车上犯困打盹,忽然感觉一股冷风吹来。李荣德立即警觉,他俯身跳下镖车,发现此时车队已经被围,其余镖师很快折损了一大半,李荣德意识到这是遭遇了劫匪的埋伏。李荣德眼见寡不敌众,只好且战且走,可是劫匪在身后却紧追不舍。李荣德身上带了7把飞镖,甩出6把,均击中了劫匪,这才得以逃命,后来辗转至烟台。清朝光绪九年(年),李荣德在老烟台面市街开设拳坊,此后他在烟台传授太祖长拳近40年,培养了不少武术名家。
那是一个烟台武术文化“百家争鸣”的年代。就太祖长拳来说,同一时期,所城刘家还有另一位武术名家——刘文厚。年,刘文厚在所城出生,他年少时受家风熏陶,酷爱武术。7岁拜纪忠德为师学习太祖长拳、螳螂拳等,特别擅长马叉。刘文厚的弟子众多,其中有佘世珍、王伟荣等人,刘文厚的两个儿子刘万益、刘万超,孙子刘世*也都承袭家学,可谓是武术世家。由此可见,当时所城的武术之风十分兴盛,正是有了诸多善于博取众长的武术各个流派的传人,所城里武术文化不断得以完善,底蕴更加深厚。
“所城内外的武术社众多,大家时常切磋交流。虽然过去50多年了,但在我脑海里大家一起习武的场景还很清晰,闭上眼睛还能回忆起武馆的摆设,师兄弟们压腿的情景。”孙守义拿着一张老照片告诉记者,那一段时光,注定了他与武术一生的缘分。
走进校园,老拳师“桃李满天下”
习武6年后,孙守义参*到了部队。“那时候经常跟喜欢武术的战友切磋,还上台表演过。”孙守义告诉记者,凭借着对武术的热情,他一度还入选了文艺宣传队。
离开部队后,孙守义回到烟台工作。“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会与师兄弟们一起到师父家拜年。”他说,师父去世之后,师兄弟们也经常坐在一起,切磋武艺,讨论太祖长拳的传承。
在孙守义看来,武术的传承要从下一代抓起。为此,年9月1日,孙守义被芝罘区新海阳小学聘为武术教练员,为8个班级教授太祖长拳,就这样“新海阳小学武术队”成立了。孙守义教得认真,孩子们练得更认真。年,“新海阳小学武术队”部分队员参加了当年的烟台国际武术节,获得了团体第一名。此后他们每年都参赛,次次都获得好名次。年,孙守义又来到芝罘区青年路小学教授孩子武术。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社区、学校、家长给孙守义打来电话,他都很耐心地仔细解答。在他看来,中华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推进武术进校园,不仅能进一步弘扬武术文化,还能培养孩子们积极、勇敢、充实、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强健的体魄。
因此,在授课中,孙守义不单单教孩子们压腿、踢腿、站势、腹部训练等基本功,还把武术精神传授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武术的传播者。“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希望烟台武术能走进更多的校园,我也会尽我所能,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孙守义说。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有着悠久历史的太祖长拳在烟台不断发扬光大,已成为烟台武术届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而“所城印记”也深深印刻在太祖长拳的基因里,代代流传。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11月18日《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