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万工轿,从匠人到甬商,它身上有对美好的期
TUhjnbcbe - 2024/4/3 17:24:00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裘晟佳通讯员胡慧媚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和宁波“万工轿”,这两件国宝在浙江省博物馆相遇(以下简称“浙博”),有“命中注定”的意味。

它们都依木而生,且都代表了一种“极致”——前者稳居数千年古琴艺术顶峰,后者则是宁波朱金木雕这门传统工艺的登峰造极之物。

而最无法忽略的,是它们在绵延的光影流转中,与不同的人之间的邂逅。

多岁的“彩凤鸣岐”琴,高山流水,引发过多少人的共鸣与感喟;一百多年前的“万工轿”,又让多少老底子浙东地区的新嫁娘,对美好幸福,倾注期许。

上世纪五十代,两件国宝先后“入住”浙博,从孤山到武林,被奉为至宝的它们,这半个多世纪,又开启了新的故事。

本季《国家宝藏》与大家见面的,是来自9大国家博物馆(院)的27件国宝。而常年在浙博“十里红妆”展厅展出的宁波“万工轿”,可以说是27件国宝中“最接地气”的一件。

▲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宁波花轿(即宁波“万工轿”)

这顶“万工轿”被誉为“世界上最豪华的轿子”。这种“豪华”,是每个人见到它的第一眼,就能直观感受到的。

它高厘米,宽90厘米,有7层楼阁,5座主亭,称为“五岳朝天”,四周用朱金雕刻层层装饰点缀,再衬以绣片、珠翠、流苏、镜片、玻璃彩绘进行装点,整个轿子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万工轿”局部

做一顶如此精致的轿子要多久?从轿名上就能知道答案。

古代工匠们用“一工”来计算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即“一工”等于“一天”。所以,据说制作“万工轿”需要一万多个工时。假设由一人制作,就需要30多年时间才能完成。

而“万工轿”又称“百子轿”,宁波人特别讲究花轿的档次,根据装饰人物的多寡及工艺水平,宁波花轿分头等、二等、三等三种。头等轿因轿上的雕饰人物众多,又称“百子轿”。

浙博的工作人员曾对轿子上的人物进行清点,光是圆雕、透雕的人物就有多个,最小的人物才1.8厘米高,再加上浮雕和镜片上的人物,总共有个左右。

▲“万工轿”局部

另外,轿子上还有花鸟虫兽无数。细细点来,轿子上有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处石榴百子等。

▲“万工轿”局部

“外行人看热闹”,以上这些惊人的数字,已经足以让老百姓拍手叫绝,叹为观止。而在行家看来,宁波“万工轿”所展现的宁波朱金木雕技艺水平,才是它“傲视群雄”的根本原因。

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范珮玲,从事浙江民俗、漆木器研究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对宁波婚俗及民间漆木家具器物尤为熟谙。

她告诉记者,朱金木雕是指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其特色是“三分雕,七分漆”。其装饰效果主要来自漆而不在雕,因此漆木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都十分讲究。

▲“万工轿”局部

而“万工轿”正是宁波朱金木雕工艺最杰出的代表作,其木质镂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黄金宝龛。

除此之外,范珮玲还介绍了几处肉眼无法观察的细节,足见匠人的技艺高超、心灵手巧。

首先,“万工轿”制作时采用传统的榫卯技术,整个轿子未使用一颗钉子,“整顶轿子一共能拆下多个花片(轿子的零部件)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各个衔接处依然完好、贴合。”

▲年,工作人员清洗轿子的构件

▲“万工轿”花片

有意思的是,“万工轿”不像影视剧里的轿子,有明显的轿门。新娘子要想入轿,得有专门的拆轿人把挡住椅子的花片都拆下来,拆出一个“门”来让新娘子坐进去,再把花片给装回去。

“那这全封闭的轿子,坐在里面岂不是很闷?”记者问道。

“其实花片间是留有空闲的,非常透气,一点都不闷。”年,浙博对“万工轿”进行了拆洗,作为全馆唯一会拆装轿子的人,范珮玲全程主持了清洗工作。当时她自己坐进轿子里试了试,求证了这个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拆洗中的“万工轿”

轿子上戏台的设计,也是让人竖大拇指的地方。轿子前后两侧共设置了六个“戏台”,分别展现了正在“上演”的《荆钗记》、《拾玉镯》、《西游记》等戏文场面,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

▲“万工轿”局部

“我们拆卸花板时发现,这些人物底下做了一个活扣的设计,人物用铁丝固定在板上,再把板插入凹槽中。这样轿子一动,戏台上的人就跟着左右摇晃,就好像活了一样,开始转动演戏。”范珮玲感叹。▲“万工轿”局部

▲“万工轿”局部

很多第一次看到“万工轿”的人,都会问,怎么豪华的轿子,究竟是哪个大户人家所有?

其实,不同影视剧里作代步使用的轿子,这顶豪华的花轿,是当时上海一家器货店用于出租的花轿,轿子上有“聚成号”的轿行名称。

▲“万工轿”局部

据说,坐上这顶轿子的第一位新娘,是当时被称为“活财神”的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的女儿,其联姻对象为盛宣怀的孙子。盛宣怀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盛氏家族亦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都说这朱金木雕是宁波一带技艺最高的传统工艺,怎么这当时也名声在外的“万工轿”,却出自上海的器货店呢?

让我们把“时间的镜头”倒回到三十多年前,年,范珮玲从杭州大学历史系第一届文物博物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浙博上班。次年,她设计了名为《浙江民俗展》的婚俗展览。

而当时馆里关于“万工轿”的信息很少,范珮玲只从年事已高的老同事那里听说,轿子是年由当时的副馆长运回来的。

▲“万工轿”局部麒麟送子

为了筹备婚俗展,搞清楚“万工轿”的身世,21岁的范珮玲来到宁波,一呆就是近一个月。

“我把当时工商联登记在册的宁波民国年间彩结贳(shì)器店的旧址都记了下来,大概有五十家。”

然而,这其中,竟然没有“聚成号”,“直到几年前,我们才知道聚成号是上海的店铺,所以当时自然查不到。”

当时,范珮玲照着地址,挨家走访了所有店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店铺已经不在了,还在的店,也都改做别的生意了。”

尽管如此,她还是见到了一些已经改行做黄包车夫的轿夫,以及一些曾坐过花轿,或是在店铺里工作过的老人,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与花轿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很多年过古稀的老人,提到自己当年坐花轿时的情景时,都显得特别激动和开心,很多细节都还记得很清楚。说话时,看她们的眼睛啊,感觉都在发光。”

尽管“聚成号”的线索断了,但人们对于民间婚俗的遵循与推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给范珮玲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万工轿”局部

然而,多年后,让范珮玲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几年前,“聚成号”的后人们,主动与浙博取得了联系,“当时这家人有人来杭州,来我们馆参观时,偶然看到了这顶轿子。”

原来,“聚成号”的老板姓朱,老家宁波。后来举家去上海做生意。而这“万工轿”呢,是请了象山、宁海、奉化一代的十多位师傅一起,花了十多年时间做出来的。

“做这轿子得用金箔,轿子本身就轿子不菲。据说,当时虞洽卿还预支了一部分工钱给店铺,轿子才得以完工。”

当然,这最顶级的轿子,也不是每户人家都用得起的,“单租轿子就要一百两,但这十里红妆指的是一整套嫁妆器具,还有仪仗队什么的,总共算起来至少得花一千两。”

▲“万工轿”局部

时光荏苒,到了新中国解放前,朱家人担心“万工轿”在战乱中被损毁,就把它用十三个特制的箱子拆开分装,送回了宁波老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老家的亲戚将“万工轿”捐赠给了浙博。

“朱家的后人告诉我,如果早几年去上海看,还能在老建筑门口看到‘聚成号’几个字,可惜现在已经不在了。”

不过,好在,这饱含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期许的“万工轿”,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向世人述说着这些美好的前尘往事。

▲精致的小宫灯

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工轿,从匠人到甬商,它身上有对美好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