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用医术造福非
TUhjnbcbe - 2024/7/6 17:00:00

自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起,我国已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其中,来自北京的援外医疗队更是中坚和骨干力量。他们代表祖国踏上援外征途,白衣执甲、救死扶伤,不仅搭建起中外友谊的桥梁,还打出“中国医生”的声誉。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援外医疗队员。

首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队员

用医术造福非洲人民

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

许政刚今年89岁,医院的大夫。他曾经是我国首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援外的经历,老人不禁热泪盈眶。

年,许政刚在援几医疗队的出征仪式上,振臂一呼:“用我们的医术造福非洲人民,去和他们交朋友!”那时,包括许政刚在内所有队员都没有去过几内亚,只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说法语的西非国家。可是,所有队员心中都有个坚定的信念——扎根当地两年半,尽可能多地救治病患。

援几医疗队从北京乘火车出发,经过7个昼夜抵达莫斯科,再转乘班机飞往几内亚。尽管此前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然而,真正踏上几内亚土地的那一刻,许政刚和队员们还是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家家户户基本住在草棚里,里面连生火做饭的地方也找不到,仅有一把椅子、一张床铺在地上,更别提有自来水了。”许政刚回忆,很多队员都染上了当地流行的恶性疟疾。

没有菜吃,那就自己种;没有水喝,那就自己挑;感染疟疾,那就自己治……队员们咬着牙扛了过来。不过,这些经历都是他们的“秘密”,并没有告诉家人。许政刚笑着回忆:“那会儿,每个月我会给爱人写一封信。我不想让她太担心,信中都是报喜不报忧,说‘在这儿一切都好,请你放心’。”

援几医疗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几内亚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当地不仅缺少专业的医护队伍,医院必需的设备和药品也几乎一无所有,甚至连手术室里都没有安装无影灯,做手术只能用手电照明。许政刚说:“但是,我们没有打退堂鼓。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里艰苦,我们的援助才更有意义。”

许政刚和队员几乎24小时“连轴转”。每个援几医疗队队员每天都接待一两百名患者,每周还要开车下乡义诊,全年无休。

“自第一批援几医疗队开始,‘中国医生’的美名享誉整个几内亚,有的老百姓还为孩子起名‘西诺瓦’,就是法语‘中国人’的意思。”许政刚自豪地说,医疗队即将离开几内亚时,当地百姓沿途排队相送,并喊出“中国万岁”。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布基纳法索是地处非洲西部的内陆国家。年7月,医院医务处处长的王勇,带领我国首批援助布基纳法索医疗队到达该国首都瓦加杜古。这支队伍里有9名该院的内、外科专家和1医院烧伤科专家。

医疗资源匮乏是布国人民长期以来面临的困难。这个国家平均每3万人拥有1名医生,每人拥有1张病床。援布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6个月时间,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更新医疗设备。由于是首批援布医疗队,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王勇决定带领队伍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战中“授人以渔”,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在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时,医疗队队员亲自上阵示范,手把手教学,用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传授中国医术。医院医生卡里姆与医疗队方秀统医生初次见面,就紧紧攥住他的手,希望拜师学艺。

一次,卡里姆接诊了一名脊柱高位骨折脱位的青年患者,手术难度极大。方秀统主动施以援手,教卡里姆研究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并合作完成持续近4个小时的手术。此后,每周两人出门诊时,如何治疗、用什么药,方秀统都毫无保留分享经验。“他悟性很好,在我们回国前1个月,就可以出师了。”谈起这位“洋学生”,方秀统印象深刻。

6个月时间,援布医疗队在当地开创了高龄胰腺肿瘤患者微创手术,建立了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推进了多地“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同时,援布医院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医疗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医术在异国他乡落地开花。

“了解到布国开展腹腔镜辅助手术面临巨大困难,年10月份,我们专门为医院捐赠了包括超声刀在内的多款中国制造的医疗设备。”王勇介绍,1个月后,医疗队专家使用国产设备为一名70岁老龄的男性胰腺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大获成功。参与手术和台下观摩的布国医生对国产腹腔镜器材的优异性能由衷地佩服,“中国制造”从此也成为他们信得过的医疗设备。

一次“意外”的急救

年8月,我国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从北京出发,开启了为期半年的援助任务。特国政府希望通过援特医疗队的帮助,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国,对当地的医护人员也不了解。”援特医疗队队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坦言,由于前期信息沟通不畅,双方缺乏沟通,特国医生起初并不欢迎医疗队的到来。“医院也不缺人手,所以开始没有给医疗队分配重要任务。”

张鸿祺决定自己带领团队寻找突破口。他发现,医院急诊科有一位年轻大夫,虽然医术一般,但却是个“热心肠”,平时喜欢主动与人打交道。于是,张鸿祺就请他担任住院医师。1个月时间内,通过这名年轻医生,张鸿祺结识了该院所有的医护人员,整个援特医疗队在当地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然而,该院的医生们对援特医疗队的水平仍心存疑虑,直到一次“意外”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一天下午,急诊室内,一名脑出血的患者痛苦呻吟。“这是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要紧急抢救!”数十年的行医经验告诉张鸿祺,患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可是,该院没有处理过类似症状的病人,也没有检查病情的DSA(血管造影)设备和进行手术的条件,当地医生束手无策。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排除万难也要治。”张鸿祺态度坚决。他和医疗队通过大使馆联系当地卫生局,购买到了动脉瘤介入手术的必需品——弹簧圈。20分钟后,患者被推上手术台,张鸿祺亲自主刀,医疗队中麻醉师等队员密切配合,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在场的所有医生无不竖起了大拇指。

援特医疗队赢得了当地医生和院方的信任,半年时间,共完成例手术,诊疗人次患者,举办67次讲座授课,并创下多项“第一例”纪录:完成特国历史上的第一例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第一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第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我们来之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人民从未深入接触过中国人。临别之际,所有人都同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张鸿祺回忆,年回访特国时,依然能听到当地居民在谈论张博士和中国医疗队的故事。“这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仅代表中国医生,更代表着中国形象。”

马上就访援外医疗还在继续

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与当地医生交流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年,北京向位于西非的几内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55年来,本市累计向1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共54批,其中,几内亚29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4批,布基纳法索10批,利比亚3批,瓦努阿图、前南斯拉夫、斯里兰卡、科威特、赞比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联合国各1批,总计人次。未来,援外医疗的脚步不会停下,仍将继续向有需要的兄弟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标题:北京援外医疗队的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刘苏雅实习记者柴嵘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用医术造福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