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淀粉进行打糊。
今日出镜
鹿泉区黄壁庄镇上吕村的某红薯基地工作人员
采访动机
冬季本是“农闲”季节,可是在石家庄市鹿泉区黄壁庄镇上吕村的某红薯基地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的农户正在利用晴好天气赶制红薯粉条,大家干劲十足,为春节前的粉条供应打好基础。漏粉。抽粉。记者走进红薯基地看到,一口直径约1.5米的大锅冒着腾腾热气,一团团白色的粉浆在师傅们手中的模具里变成一缕缕丝线,缓缓滑入滚水之中,顷刻间变成浅褐色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粉条。紧接着,这些冒着热气、带着黏性的粉条分别被捞入大锅旁两口冷水缸中,自来水不停地在缸中流动,在师傅娴熟均匀的舞动下,粉条便变得干净明亮,随后被放在事先搭好的棚架上,等到第二天早上,再转入厂外晾晒,直至晒干包装。晾晒。晾晒。据该加工企业负责人常吉武介绍,他们的“鹿泉红薯粉条手工制作技艺”去年7月入选了鹿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当地做粉条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红薯粉条的制作过程从选红薯到粉碎、过滤、晾晒、打糊、和面、漏粉、醒粉、劈粉、晒粉等一共有12道工序,具有好吃爽口、劲道耐煮、粉味纯正等特点。这里还有紫薯粉条。
“我们目前带动了附近村庄余户农民种植红薯,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在初春时我们为当地农民免费发放红薯苗并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回收,我们把黄壁庄库区百姓增收和为社会提供绿色环保食品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红薯粉条打造成黄壁庄特色名片。”常吉武告诉记者。
文/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张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