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时隔10年,文脉重启,钱江晚报推出融
TUhjnbcbe - 2024/10/16 17:26:00
只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02:1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浮华淡出,纯真淡入。

——十年前的四月,钱江晚报推出系列报道《文脉——浙江文化名人访谈录》,以当时95岁的诗人冀汸的人生过往,开启对浙江文脉的探寻。

愿文化有力。这是我们彼时的愿景。

文化当然有力。

十年前那样的一个决定,让冀汸、赵麟童、赵延年、金普森、全山石、宋宝罗、周大风、汪世瑜、肖峰……70位浙江文化界各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通过记者的访问,跃出各自的专业范畴,出现在大众面前。

一位位大家,从历史、文学、戏剧、音乐、考古等领域汇聚而来,描绘出浙江文脉的群像。

年4月13日,“文脉”启动

做人、为学、从艺,他们的丰厚阅历中,那些微笑、愤怒、执著、守候、钻研、追寻的时刻被看见,被感受。其中迸发的力量,不仅呈现了文化的厚度,还展现了人格的魅力。这种力量,被传递给每一个奋斗前行的人。

年4月17日,“文脉2.0版”启动

十年过去,时代轰然前行。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文化的传统被继续发掘,文化的当下持续升级,潜身其中的探索者也不断奔袭而至。

十年之后,我们发现,当初所呈现的那些对文化的敬意,已经不止于敬意。它影响着文化建设的进程,也进入广大的民间,在每一颗跃动的心间茁壮成长。当浮华袭来,来自智者的学养、无畏青春与积淀岁月,是一种最有力的提醒。

只有持久的讲述、倾听、传播与传承,我们的文明,包括多样的浙地文明,才能一脉而来,成为新时代进步的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重启“文脉”,以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式,探寻浙江文化基因。

当年“文脉”推出十大名家后的社会反响

十年后,我们依然想探寻——

文化如何成为时代的引领;

如何融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如何成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

那些推动文化繁荣的人们,又如何将作文习艺,与事业的发展、自身的完善,美好地结合。

我们将从杭州出发,去探访一个人与一门“绝学”,一群人与一种文化生态。我们也将踏入广阔的浙江大地,去展现一地文脉基因的由来。

比如,宋韵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浙东学派、永嘉学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水土与人的基础之上,自然也会形成独有的文化标识,它进而影响一地的经济样态与人文风貌。

而且,文化不止于过去。

这十年,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其根脉与枝条叶延伸至更深更远。

以文脉为路径,再看诗画浙江,每一种文化讲述都独有力量。

文以载道。

脉脉相传。

翻开《触摸得到的文脉》(红旗出版社),十年前,那些文化名家的珠玑言谈,在这页中凝成永恒的记录。

这种永恒不是静态。

书中,也有毛昭晰先生的身影。在《常沙娜:沙鸣花开》中,他说自己与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是要好的朋友。年,他到兰州拜访常书鸿,多年后他仍然记得,常先生一口杭州话。

这种记得,是深入骨子里的。它与毛昭晰在致力于文物保护的身体力行息息相关。

在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对于文化领域的奋斗者,这是最好的回应。

数十年来,毛昭晰一直守护着我们的文脉,并努力使其向上生发,延伸至更深更远。

正因如此,文脉2.0版从93岁的毛昭晰的故事开讲。

未来,是接踵而来的“最好时代”。文脉赓续这个词的背后,有人在深挖,有人在传承,又有人在创造无数可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隔10年,文脉重启,钱江晚报推出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