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晚潮寻隐者遇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主人江澄
TUhjnbcbe - 2024/12/20 15:44:00

□徐鹏

秋日的姑苏城,总给人散金碎玉般耀眼的暖意,秋阳、丹桂、湖蟹……圆融成这座城季节性的文化元素,吸引着心驰已久的如织游人。然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永远是苏州最撩拨心弦的那曲评弹。

寻访鲐背之年的江澄波先生,并未在预设行程之中,然偶听同事提及平江路钮家巷有一家传承五代、风雨百年的旧书店——文学山房,于是乎,对山房极其主人的好奇完全爬满了一探究竟的墙。翌日,便如孩童般起了大早,将行前,同事又笑谈,先生虽有满腹旧闻故事,毕竟年事已高,能否遇见但凭运气。

驱车至姑苏老城,清晨的平江路已褪去夜的喧嚣,缓缓流淌在恬淡宁静中,宛若处子。穿行其间的寻常巷陌,无意一瞥即是惊鸿,心底不禁暗自感叹了满眼的人文风物。然而径自缠绕的石子路,也让百度地图的指向似有若无,仿佛刻意要配合这种节奏,考验寻访者的心性。所幸阳光相随,虫鸣鸟叫,经过一个拐角后,“钮家巷”的路牌赫然眼前,几辆正在维修路段的工程车却又挡了视线。原以为会是一家繁忙且醒目的书店,却意外清冷简朴的像一位素人。一间不大的门面上方,从右至左用小楷写着“文学山房旧书店”7个红底黄字。

透过玻璃店门,可见左右各坐着一位老人。步入店内,道明来意,还未及认真环顾陈设,便被热情接待,与两位老人海阔天空地聊起来。何其幸运,主人江澄波先生在座,另一位则是江老的女儿江娟娟女士。父女俩在聊天中相互提醒补充,也让我这次佛系拜访格外有些收获。

若溯起源来,文学山房算得上是现今为数不多百年相传的旧书店,虽时移世易,江家五代人(江椿山、江杏溪、江静澜、江澄波、江娟娟)青灯黄卷,未曾释手。清咸同年间,曾祖椿山因战乱,从浙江湖州的织里镇徙至姑苏城内定居,在扫叶山房充当伙计,收入微薄,家境贫寒。光绪二十年(年),年仅13岁的祖父杏溪被送至浙江嘉兴孩儿桥一家旧书铺当学徒。光绪二十五年(年),椿山公去世,江杏溪返乡奉养寡母,在怡园附近的护龙街(今苏州市人民路)开设文学山房以维持生计。

书店初创,艰难竭蹶,杏溪公独力支持。待至父亲江静澜年齿稍长,就帮着一起打点,书店才渐渐绿意参差起来。民国十九年(年),文学山房新店在护龙街号落成,新店的招牌与匾额,分别出自总统徐世昌和翰林曹福元之手。不仅如此,当时的南北名家也常聚首于此,涵芬楼的张元济、孙毓修,合众图书馆的叶景葵,朱希祖、顾颉刚、谢国祯、郑振铎、阿英(钱杏村)等,还有吴门名流,如李根源、张一麐、陈石遗、邓邦述、金天翮、吴梅等。他们不但寻书选书,亦曲水流觞。“忆昔午桥桥上饮”,一时胜景,使人遥想。

能吸引如是文人光顾,店里的书籍自非凡品。江老介绍,年前,在文学山房半个多世纪的经营活动中,陆续收得木渎冯桂芬、无锡朱鉴章、苏州管礼耕、叶昌炽、王同愈、单镇诸家藏书,插架所存,不下万种。至于古籍翻刻,更是不可胜数。书店的业务亦随之扩展至京津一带,规模也从地区型书铺晋升为全国性书店。因此,彼时的文学山房不仅收书卖书,纂辑翻刻古书,更是民国文人雅集的妙处。

新中国成立后,在年的公私合营中,文学山房与大成书店、觉民书社、文庐书庄、征汉阁书店等四家合并,成立苏州古旧书店人民路门市部,以文学山房为店面。江澄波先生与其父静澜公作为职工,进入书店工作。这一时期,江氏还受北京图书馆之托在江浙沪地区收集旧志,尤其是明代的方志。四十年后,江老从古旧书店退休,因不舍祖业,又为了补贴家用,于是在钮家巷开了“文育山房”书店,之后改回“文学山房”旧称,经营新版旧书和古书。

年之后的岁月,文学山房宛如一朵素雅的白莲静静地开在苏州老城,由一位耄耋老人默默坚守着,吸引着为数不多却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们。再后来,女儿江娟娟也从单位退休了,就从父亲手里接手了书店的事务。但江老仍坚持每天早上九点来到书店,坐着和老书友或是慕名而来的顾客们,聊着过去的书,过去的事,过去的人……

在聊天中,江娟娟女士还特别提及年由父亲协助促成的过云楼藏书拍卖。除却专业方面的因素外,江老与元和顾氏家族缘分不浅,因而过云楼藏书所剩的最后一部分,最终花落江苏凤凰传媒集团和南京图书馆,也算是为江老的访书贩书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最有意思的是,当江老得知我现在从事地方志工作时,便觉女孩子亦很是合适做这一心境沉潜的行业,还特意送我《吴门贩书丛谈》《古刻名抄经眼录》两书,并嘱咐我好好读,因为书中有许多与旧志相关的内容。得到鼓励后,我自然不会放过现场求教的机会,请老先生教授了一些古籍版本鉴定方面的知识,心里竟颇有点志得意满了。

秋阳透过树梢悄悄滑进了书店的玻璃门框,薄薄敷在人脸上,静好而安详。日子似乎定格了老人记忆中的美好,一遍又一遍单曲循环。是啊,如今的文学山房已难再现民国时的盛况,而我却要分外感谢这种繁华落尽的清冷,可让人闲闲听、徐徐看、细细想,那是一竿风月挑不尽的红尘,一蓑烟雨遮不去的平生。我仿佛瞧见了一段幽远小巷的粉墙黛瓦中,嵌入了一个小墨点,那是手提书箧的江氏父子撑起的一把油纸伞,似近非远地点落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

姑苏是一本旧书,而我恰好幸运地读到了最古雅的一页。

作者简介:徐鹏,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潮寻隐者遇访文学山房旧书店主人江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