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盛夏,阳光明媚。提前5天,本报记者今天出征东京。与以往任何一届采访过的奥运会或者专项体育赛事都不同,这是全球疫情防控之下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全球运动会。
一波三折,就如同东京奥运在这一年半时间里所发生的变化一般,伴随着日本奥组委在疫情防控方面不断增加的各种要求,记者这次的赴日采访之旅也有不少背后发生的故事。
“临门一脚”的未知
直到上飞机之前都不知道能不能入境日本,说的就是这次参与报道奥运会的不少记者的状态。
针对奥运会期间大量国外人员入境,东京奥组委研发了多个基于互联网的专用数字化平台,覆盖提交入境信息、审批入境后活动计划、确认核酸检测结果等多环节,提高了人员入境前各项准备的效率。各大机场还将奥运相关入境人员和普通乘客从行动路线上进行物理隔离,进一步降低奥运人员在机场的感染风险。
事实上,就是这多个首创的数字化平台,让记者在前往东京的过程中,充满忐忑。
最先出现的是ICON系统,这是一个网上疫情自我管理系统。每位入境报道的外国记者都必须提早14天登陆,并在入境日本前,每天在线进行自我健康情况的打卡。这个系统另一个核心环节是需要每位记者上传自己在日的具体行动计划表。
5月底,日本奥组委特别发布了行动计划的撰写说明,并在6月1日正式上线。行动计划中,需要记者将在日本期间将前往的所有地点代码都进行输入——而除了奥运村、赛场、新闻中心和媒体酒店,其他地区都不被允许自行前往。
此外,在ICON系统之外,每位奥运入境人员都要下载一个名为OCHA的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它可将必要入境信息在线提交,并生成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