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4/1 21:37:00
滹沱夜话说“过”□闻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话好说,轮到自己头上,恐怕就不这样想了。特别是在一些同志看来,犯错犹如犯罪,一有过错好像在人的一生中就有了污点,所以,一些人宁肯碌碌无为,宁肯让工作受损失,也不敢冒一点风险,这是一些同志明哲保身的妙方,颇有一些市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无过便是功。于是,产生了一批似乎紧跟形势,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干部。他们对身边急需改革创新的事物视而不见,宁肯坐失发展机遇,也不去试一试、闯一闯,只图保住头上的乌纱帽——“我没什么成绩,但也没犯什么错误,能奈我何?”而这些干部既然无过,便又可以继续任用,甚至升迁。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过错是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每一次错,就能竖起一个“此路不通”的警示牌,就能从过错中得出可以借鉴和今后避免的教训,这些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同时,只要干事,特别是多干事,出错的概率就大,有过的“机会”就多,因此,要改革创新就要冒风险,就难免犯错误、出差错、有过失。然而,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但求无过”、不思进取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会如此?恐怕是一些同志忘记初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在作祟。以不干但求无过,以无过明哲保身成为其处世“真谛”。事业不容此“沙子”。这种处世哲学,不仅违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与执政为民的理念格格不入。要让这样的人“紧张”起来,关键是从干部机制和体制上入手,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多干事、想干事、能干事的环境。对那些只求无过,不敢闯、不敢试,工作上长年无成业绩的人,就要“另眼相看”“挪位移坑”,把位置留给有积极心态、乐于干事、敢于担责、向往创新的人,以使事业蓬勃向前。“不求无过,但求有功。”——是不是更符合干事创业的总要求?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踊跃投稿,字数一般不超过字。投稿邮箱:hutuoye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