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槐房万达广场一层中庭的一隅,有一处门脸儿前总是人头攒动,显得格外热闹。路过这里的人们都禁不住要好奇地瞅上一眼,只见里面一张张蒙着白布的条案跟前,两两少年正执黑白子在对弈着,有的落子如飞,有的则不紧不慢,有的起身后笑逐颜开,而有的却哭丧着脸,正向门口这边走来……这就是“晚报杯”北京市业余围棋锦标赛资格赛的赛场。
一位戴眼镜的小棋手,一出门就一猛子扎进了妈妈的怀里,眼泪不住地往外流。妈妈一手搂着儿子,一手抚摸着孩子的头,脸上写满心疼。“没事儿,没事儿,下得挺好的,不是还赢了两局吗?”孩子妈妈不停地宽慰着自己的孩子。可孩子有他自己的心事,“可……可能输了……还要退级呢!”小棋手抽泣着,因为搂妈妈搂得紧,眼镜都已经蹭到了额头上。“不会的,怎么会呢?要不然谁还敢来参赛啊!”
比赛有输就有赢,两天时间里,这样的场景不断在上演,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即便自己的孩子没能成功升段,即便孩子输得心情不佳,但却也觉得有收获。家住北二环的王女士,昨天早上8时就带着儿子来到了赛场。她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白羽生,尽管因为功课紧学棋断断续续,但如今也已经达到了业余一级。“围棋还是在平时的积累,就像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王女士说,“这次能升段当然最好,不能升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次锻炼。”
当初带孩子学围棋,除了孩子自己感兴趣外,王女士也像许多家长一样,看重围棋对孩子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的开发,但她更看重孩子在学习和比赛围棋的过程中,面对失败时抗挫折能力的提升。“现在孩子都是捧着夸着长大的,承受不了挫折。我觉得学习围棋,对孩子能够正确面对胜负,承受一定挫折是很有好处的。”王女士就见证了自己儿子的成长,从刚开始学棋时输棋掀棋盘,到现在能够正确对待,王女士很欣慰他的成长,“这东西靠说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孩子亲自体会,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挫折和胜负的感觉。”当天的7盘棋,小羽生在本报记者采访时已经下完了6盘,胜负各半,输了棋,他就会找妈妈抱一抱,而王女士也会及时鼓励、安慰,“我就和他说,‘没关系,咱们就是来锻炼的,这次输了,还有下次呢!’”
成功升段的小棋手们,每人会得到赛事组委会发的一张纸条,要请监护人填写签字。今年上五年级的小棋手高梓霖,昨天就以5胜2负的战绩成功升入业余一段段位,他拿着那张条,笑呵呵地去找自己的父母。“当初我就是觉得‘围棋’这个名字挺有意思的,想看看怎么回事儿。”他说,“其实今天比赛中间休息时,我只是2胜1负,当时爸爸妈妈就鼓励我说,争取下午再多赢两盘。”正说着,小梓霖的爸爸就来了,“我还不知道他成功升段了,真的挺高兴的。”这位父亲说,“他拿到一级已经一年半了,今天终于升段了。不是他水平不行,是真报不上名啊!”
来源:京报体育
作者:李远飞
摄影:李远飞
监制:袁虹衡
编辑:李远飞、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