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建宇
通讯员*涛徐彪摄影报道
在邢台巨鹿县小留庄,有一对不寻常的“父子”——一位是28岁的小学校长郝增龙,另一位是失去双亲的11岁男孩江浩。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超越血缘的亲情。
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9岁的江浩失去了双亲,只能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那时,我真的感觉自己也活不下去了,后来想想孙子总要有人管,只能咬牙撑着。”6月5日,江浩的爷爷董瑞霞老人在家中回想起那段日子,眼里泛起泪花。
失去双亲,让年幼的江浩无法承受。在学校,曾经活泼的江浩变得孤僻少语;回到家后,他经常和爷爷一起呆坐在床上,默默流泪。学校校长、江浩的老师郝增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郝增龙还记得当时去江浩家家访的情景:那天特别冷,一走进江浩家,屋子里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昏暗的灯光下,江浩蜷缩在角落里,爷爷独自躺在床上,整个屋里只听到呼吸声。这一幕更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这祖孙俩走出困境。
可让郝增龙感到意外的是,董瑞霞老人并不欢迎他。他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上门,主动找老人聊天、帮老人干活、接送江浩上学……终于,郝增龙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老人。
郝增龙走进了爷孙俩的生活,他负责江浩的全部学习开销,每个月还拿出50元给江浩作零花钱。他四处奔走,通过联系爱心企业,募集到了数万元救助款,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为提高江浩的学习成绩,郝增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江浩功课……期末考试结束后,当江浩拿着优秀成绩单回家时,董瑞霞老人激动地哭了,握着郝增龙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两年过去了,在江浩与郝增龙相处的日子里,江浩早已走出阴霾,拥有了快乐的童年。在小江浩眼里,郝增龙是老师,也是父亲。
还记得那是一个雨天,郝增龙像以往一样为江浩准备了可口的晚饭。吃完饭,江浩小声地跟郝增龙说:“老师,你比我爸爸还好。以前爸爸出门打工很少见他,很羡慕同学的爸爸都在身边。现在我感觉好多同学都羡慕我,因为你比爸爸更爱我。”
郝增龙开心地笑了。这段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亲情的故事依然在延续。
6年改变一所村小,这位特岗教师“厉害了”
本报驻邢台记者张会武通讯员徐彪潘*峰文/图
对于领奖时的一幕,郝增龙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激动的心情。
6月23日15时,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由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颁奖典礼——“光临未来”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获奖乡村教师代表上台领奖。
其中,年仅28岁、来自我省巨鹿县小留庄小学的郝增龙老师,作为获奖教师代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德格玛雅的现场采访。
全体观礼成员首先一起观看了一段专门拍摄的视频。短短4分钟的视频,郝增龙和他所在的河北省巨鹿县小留庄小学的故事赢得阵阵掌声。
1、获奖荣光背后,他是特岗教师
“霸气十足!”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德格玛雅在现场采访时,这样形容郝增龙。
主持人:面对建设特色学校,没有经费时怎么办?
郝增龙:经费是有限的,思想是无限的。如果依赖经费,那么经费永远不够。
主持人:以后有什么规划?
郝增龙:巨鹿县是我的家乡,我将继续回报家乡,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家乡的孩子,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让乡村的孩子们在走出农村、走向社会时,能够多一点儿选择的权利。
……
郝增龙,年出生于巨鹿县张王疃乡王六村,4岁时随父母迁至邢台市,全家以卖馒头维持生活。贫寒的家境培养了他自强、自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随父母回老家的机会不多,但每次回到老家,他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想为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
年,郝增龙大学毕业,他本有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亲友也热心地给他指点就业的方向。但是一个想法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回家乡教书!
就这样,郝增龙在河北省特岗计划教师招聘中报考了巨鹿县,成为巨鹿县小留庄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
2、特岗教师来了,音体美课有了
走进信息闭塞的农村学校,郝增龙踌躇满志。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学校的音体美课开起来。
学校经费不足,他就自己动手,自制体育器材。他用钢筋制作了篮球筐,用木板和从农户家里找来的旧檩条做成球架,在学校建设了一个小型篮球场。随后,他从运球、投篮等基本动作教起,让孩子们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很快,他的体育课成了最受欢迎的课程。每周,他还邀请周围村庄学校的年轻特岗教师来学校与学生们打篮球对抗赛。
以前,小留庄小学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课间操也没有。郝老师就打印了广播体操学习图解,自己先练好,然后再教给学生们。体育课、课间、放学后,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们广播体操的动作要领。一个月后,学生们便能像模像样地做操了。
“你来了,咱们学校有了体育课,有了课间操,圆了我的一个梦啊!”校长徐秋锋高兴地说。
其实,郝增龙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来到小留庄小学后,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小留庄小学师生的音乐素养,谱写了校歌——《书苑留香》:“书香满园,升起未来的希望;宽敞教室,肩负民族的期望。博学善导,快乐课堂,春耕秋获,桃李芬芳。啊!小留庄,我可爱的家乡。啊!小留庄,我庄严的学堂……”
特别是在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可以说是小留庄创纪录的一天。这一天,因为有了郝增龙,小留庄小学举办了一场该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六一”联欢会。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童年里那纯美的天真与欢笑,感染着舞台下的学生家长。“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登上舞台,也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多亏了郝老师啊!”家长们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随后日子里,小留庄小学的学生们还多次参加了巨鹿县举办的“唱响校园大赛”“艺术节展演”“电视才艺大赛”等大型活动,小留庄小学也因此从当地农村小学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
3、爱的种子,一生的弟弟
在郝增龙的心里,还有一颗爱的种子。
参加工作后,他主动与巨鹿县“”爱心团体的马姐取得联系,开始资助13岁的男孩周生(化名)。
周生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走失,之后一直由奶奶照顾。12岁时,奶奶也去世了,周生成了孤儿。年2月21日上午,马姐把周生带到了学校,交给了郝增龙。
为了照顾好小周生,郝增龙在他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用砖和木板给周生搭了一张简易小床,并将自己的被褥铺在周生的床上。
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小周生突然问:“你为什么管我?”
看着小周生的眼睛,他坚定地说:“因为在你身上,有我曾经的影子。”
当晚,他问小周生:“你可不可以喊我哥哥?我只比你大十岁而已,你就像我的弟弟一样,好不好?”但随后的日子里,小周生却随着其他学生一直喊他“郝老师”。
有一次,小周生发高烧了,迷迷糊糊中,嘴里一直喊奶奶、妈妈,眼泪顺着眼角流出,浸湿了枕头。这一幕触痛了郝增龙的心,他经多方寻找,帮着小周生找到了妈妈。但由于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妈妈根本不认识小周生……郝增龙决定把他继续留在自己身边。
年7月28日,小周生的生日。这一天,郝增龙托人从巨鹿县城买来蛋糕,还精心炒了几个菜。小周生记事以来第一次过了个生日。
也就是在这一天,周生激动地说:“哥哥,谢谢你!”
“哥哥?!终于叫我哥哥了!”郝增龙欣喜地重复着这句话。
如今,虽然小周生早已小学毕业,但已成了郝增龙一生的弟弟。
4、年轻“小”校长,胸怀“大”教育
年3月,教育主管部门破格任命郝增龙为小留庄小学校长,他身上的担子重了,也激发了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更大的工作热情。
为了做好新的工作,他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虚心地听取前辈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实际自查不足,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抓教育教学,他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科技,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大大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邀请县级名师为全校教师培训,提升了本校教师的业务能力。
抓学生素质,他组织学生们开展“轻舞飞扬”“声产队”“快乐演奏家”“彩纸变变变”“享说就说”等多项社团活动,小留庄小学的孩子们在县级“小小演说家”“七夕乞巧国学诵读”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升了农村孩子的自信心。
抓学校精神面貌,他重视文化育人,规划建设学校景观,多渠道教育学生,组织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
为了节约成本,他还带领两名住校的特岗教师,在业余时间到废品站及农户家中收集废旧物品做教具、打造校园景观,并以身作则带动老师、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美化校园。
“校中有园,园中有艺,艺中有文化。”这是郝增龙规划校园文化的理念,意在通过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情感。
巨鹿美丽教师、感动邢台网络人物、河北省感动乡村特岗教师、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第四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郝增龙的努力换来了当地乡亲和社会各界对他的认可。
“这个小伙子不错,看着他一心扑在学校上,孩子们这么喜欢他,我们应该尽力帮一把。”如今,当地的乡亲也经常主动到学校里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出把力气帮着搬石磨,拿把铁锹帮着挖个水池,等等。
“只要你尽心为了孩子,乡亲们会感觉到的,会信任你的。如今,周围村庄甚至邻近县的学生都慕名到我们这里来上学,这也是信任的结果。只要我们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乡村小学也能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的理想就是让这里的孩子也享受到城里那样的优质教育。”郝增龙对小留庄小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谢绝转载!!!
如果您觉得有点儿意思、有点儿帮助、有点儿收获、有点儿期待
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