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帆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大连晚报社采访中心主任。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新闻作品多次获全国晚协、东北晚协、赵超构、辽宁省、大连市新闻奖特等、一二三等奖。
曾荣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大连市双十佳记者,大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年轻时喜欢舞文弄墨,发表过好几篇小说,愿望是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觉得那是神圣的职业,所以,年,大连晚报公开招聘,张晓帆义无反顾地扔下了公务员的铁饭碗,投向了梦想的怀抱。
她曾假扮求职者,揭露黑职介内幕;也曾深入地下*场、地下歌舞厅等场所卧底;二手房市场乱象、出租车行业中的“黑车”现象等,也纷纷在她笔下曝光;20年来,她用了多本采访本,发表出来的报道,用页的剪报辑了30多本,摞起来有一人高;她还曾奔赴香格里拉无人区、南极、非洲等极端地区采访,把女记者和传奇两个元素纳入到一起……
年,攀登乞力马扎罗
在大连新闻界,她是人人交口称赞的“才女”“大腕儿”。
然而,在足以引以为傲的职业生涯里,却是几个小小的瞬间,组成了拨动心弦的那部分。
1
那时她刚到报社不久,前往规划中的普兰店碧流河水库淹没区采访。
库区居民大多已经迁走,只剩下了几十户人家。但一所小学校仍在坚守,一共有13个孩子,一位校长和一个老师。学校的升旗杆是一根破木杆子,根都朽了,但升旗仪式每周仍在坚持,孩子们敬礼的样子特别专注、认真。
这是拨动张晓帆心弦的一个场景和瞬间。
报道刊出后,引起了轰动。报社决定发起对学校的援助行动。募集到大批物资之后,报社组了个车队送往学校。不料路上下起了大雪,因为路滑,中巴车翻了。跟队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砸在了张晓帆脸上,她的鼻梁被砸起了个大包。
张晓帆永远不会忘记,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他们硬着头皮换车继续往山里走。等他们到达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已经等了很久,看到那么多东西,特别高兴。张晓帆的同事跟老师说:“张记者为了过来,遇到车祸,脸都被砸了。”乐蒙了的老师看了张晓帆一眼:“是啊,是啊,张记者是比上次来胖了!”
快20年过去了,想起这一幕,张晓帆仍然憋不住想笑。因为那位老师快乐中的疏忽,也为自己奔忙中的快乐。
这算是她第一次做公益。
当时她还没有明确的公益概念,只是觉得,利用媒体平台去解决被采访人的需求,挺有成就感,也很快乐。她觉得,公益是一项可以带来多方位快乐的事。
2
大连晚报与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合作,开始于“最美家乡人”评选,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四年来,“最美家乡人”在大连奖励过很多正能量人物,加上平时的正能量人物评选,已经超过了60位。
张晓帆对年奖励的“最美新娘”郭嫄嫄印象最深。这位正在沙滩上拍婚纱照的准新娘,在听到有人呼救后,不顾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漂亮的婚纱,飞奔跑去救人,跪在地上,用婚纱做敷料,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她觉得,这一幕,可以称得上“最美家乡人”活动中最经典的镜头。
对于郭嫄嫄的奖励和报道,绝不仅仅停留在年,而是影响深远。在那之后,医院成立了心肺复苏术普及训练营,以她为形象大使,走进学校、工厂、社区,义务推广。
医院也纷纷效仿,已然成为一种风气。接下来的几年里,几乎每年,大连都会出现几起路人以心肺复苏术救助陌生发病者的新闻,地点有的在万米高空,有的在异乡的火车站,有的在大连海边……这是“郭嫄嫄效应”,是“最美家乡人”效应,是正能量效应。——因为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进而影响全社会,在挽救生命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
还是因为和天天正能量的合作,让张晓帆有了另一番触动。
几年前,大连晚报发起捐图书活动,鼓励孩子们把家里看过的童书捐出来,送到偏僻乡村。在这个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位叫孙宇的女士找到报社,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活动把书送给黔东南的孩子。
,执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做公益,上头条”项目,在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宰荡村侗寨加索小学。
原来,孙宇是名驴友,喜欢一个人四处旅行。她在去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行时,来到一所小学,在跟学校师生交流时,得知孩子们缺少课外读物,很希望有一间阅读室。回大连后,她在朋友圈里发起募集图书的活动,但个人影响力有限,她才求助于报社。
在张晓帆与小学联系时,校长表示,学校难得地分来了三个年轻人,很希望为每个人配一台电脑。张晓帆找到天天正能量的工作人员,经过沟通,向孙宇颁发了元公益圆梦基金,帮助她圆梦。
之后,大连几位自驾爱好者自告奋勇送书送电脑,一行人就这样上路了。经过数千公里的奔徙,爱心物资送抵黔大山里的小学。调试完电脑,清点完图书后,张晓帆发现,一直扒着门探望的孩子们突然散去了。后来他们来到教室,看到刚才的那些孩子全部换上了民族盛装,唱起了侗族大歌。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有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特点,那一刻,歌声从孩子们的喉中流淌出来,纯粹清亮,像泉水般闪闪发光。
张晓帆说,“天籁”二字,她秒懂了。
这些年,张晓帆从一线记者到中心主任,从新闻的角度、一件事的角度去参与公益,到站在更大的平台上考虑公益这个选题,变成策划者和引导者,公益在她这里,已经成为一种本能,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但在那一刻,她通过公益这扇窗,看到了信念和高贵。
“我们送去的东西并不是很值钱,却收获了最美妙的回报。此曲只应天上有,那一瞬间,真是莫大的满足。”她说。
文|张培昂正能量益家人公益分享平台聚焦阿里巴巴及公益伙伴的观点和故事如果你有感人的、有趣的、创新的公益故事,或者对公益有独到见解,请与我们联系。-邮箱:zhengnengliangalibaba-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