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吧温馨提示:周末不限号
昨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是个无比悲伤的日子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老最后一次“看”杂交稻
群众雨中挥泪痛别
应家属要求,运送袁隆平遗体的灵车
医院后
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他最后再“看看”毕生钟爱的“杂交稻”一路上,经过之处
过往车辆纷纷鸣笛送别
01:21
记者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道路两旁已聚满
前来送别的市民
车辆所经之处,大家自发高喊
“袁爷爷,一路走好!”
00:15
也有众多市民,
自发来到袁隆平院士家门口送别,
冒雨缅怀,
纷纷献花表示哀悼,
有很多人当场落泪。
00:17
记者回忆
“他是面带笑容离去的”
袁隆平孙女告诉总台央视记者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是
《老鼠爱大米》
“他说我就是喜欢这首歌”
谈及袁隆平弥留之际,记者回忆道:
“袁老最后走得非常安详
面带微笑离去的
好像非常慈祥的一个老人
睡了一个午觉似的就离去了”
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新闻
02:54
钟南山深情悼念袁隆平
钟南山院士
送上如下缅怀之辞
联合国悼念袁隆平
联合国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
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这条评论让数万人泪目
深切缅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因粮食短缺开始水稻育种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
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青年袁隆平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粒
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
水稻亩产会上千斤
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
在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年到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多万人“谁来养活中国”
他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
“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
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超级稻亩产公斤、公斤、公斤、
公斤和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这一世纪问题
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在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
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
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袁隆平这一代人
对于粮食格外珍爱
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
“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
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
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珍惜粮食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他曾表示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只有亲身下过田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袁隆平与邯郸的“粮缘”
00:18
袁隆平生前三次来到河北邯郸指导粮食生产工作在美丽富饶的冀南大地上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级稻曾连续三年创造单产世界记录袁隆平的梦想
“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
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
才能放心退休
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公斤
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
将沧海变为桑田
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
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
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
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
长得比高粱还高
穗子有扫帚那么大
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年轻人去奋斗去贡献
会有回报”
袁隆平曾寄语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他表示年轻人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要被不好的现象所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的最后时光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
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医院全力救治,
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
《红梅花儿开》等歌曲,
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
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1
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2
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3
“少年,加油!”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than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建武对记者说,袁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将传承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
昨天,有位“禾下乘凉”的老人在禾下睡着了
放心,您的梦,我们继续追!
送别!袁隆平院士
致敬!国之脊梁致敬缅怀燕赵晚报综合自河北新闻网、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微博、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