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二十一世纪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发展以三次
TUhjnbcbe - 2021/8/17 9:02:00

二十一世纪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发展

——以三次考古发掘事件的社会舆情分析为例

摘要:本文将年的曹操墓发掘作为新世纪“互动型”公众考古的开端,并将年的海昏侯墓发掘作为重要的中间一环,直至最近发生的三星堆遗址再发掘,以这三个考古发掘事件组成近二十年来的公众考古学发展脉络,结合各种数据对事件反映的社会舆情和热度进行简要分析,意在讨论公众考古学与考古学、公众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曹操墓;海昏侯墓;三星堆遗址;舆情分析;媒体;公众

一、公众考古学发展阶段

中国考古学公认将安特生于年在仰韶村的发掘视为学科的开端,因此从那时起到现在考古学在中国已经过了百年的发展,而实际上,在考古学的关键概念传入中国之前,时人如章太炎、梁启超等便已然有考古发现的认识,这些观点被发表在学术报刊上,在学界至于社会上有一定的传播影响,为考古学开始传播的源头。这样看来,虽然考古学在中国的传播要比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的时间要长,而于非专业性、学术性的普通公众来说,前者要明显滞后于后者,这一点也反映在对考古发掘和考古学的认识上,在后文中也有所体现。

总之,公众对于考古学的真正了解要始于建国后,卫聚贤在年和年分别出版有《中国考古小史》和《中国考古学史》,李济称其为“使读者一阅而知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事实”。而公众主动地去了解考古学的时间也不过二十年。在改革开放前的考古学成就,对于考古学界人士来说自然是如数家珍,而对于公众来说,除通过报纸当做新闻浏览有所了解外,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同时这一时期考古学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发掘和研究上,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人将一部分的考古资源进行通俗化了的加工,再将其传达给公众,且受众非常之小,其主要目的也并不是满足公众对于考古知识的渴望。这一时期的考古学家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公众的接受是单向的、被动的,这种性质更倾向于科普性,或可将其称为“公众被考古学”。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物质条件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传播媒介的丰富和公众的精神生活追求的强烈,前者导致报刊、杂志等纸媒和电视、网络等“电媒”的大量丰富,后者使得公众对于了解自身历史的渴望愈加强烈,这两种因素对考古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上世纪五十年代,苏秉琦先生曾说公共考古学要成为考古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让考古学成为人民的事业。而直到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这项事业才真正开始起步,这一时期无数考古学家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张忠培写有《中国考古学世纪的回顾与前瞻》、严文明写有《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赵辉写有《中国考古学和历史的重构》,王巍曾对新世纪的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概括为“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这里的大众化或代表着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在其纯学术的意义之外,势必会诞生一些新特征、新定位,将影响着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及其重要的一环。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公众考古发展也可分为两种阶段,前期是“介入型”,即公众还未将考古真正作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有随时进行谈论参与的事情,需要考古学家组织各种活动邀请公众来参与考古知识的宣讲和发掘工作的展示,这一时期,公众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愿意参与其中,以达到追求猎奇、炫耀的精神享受的目的。后期是“互动型”,得益于网络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考古学的方方面面迅速进入到公众的视野,无论是积极信息还是消极信息,都在人们的“网络活动地带”中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也使得公众开始对考古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参与到考古工作中来,但网民知识层面及其复杂,个性丰富却也良莠不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激发考古学家的反思,思考自己的使命所在。从好的一面来看,公众考古学蓬勃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式

(一)研究内容

本文将年的西高穴墓发掘作为新世纪“互动型”公众考古的开端,并将15年的海昏侯墓发掘作为重要的中间一环,直至最近发生的三星堆遗址再发掘,平均每五年一个时间,这三个事件将二十年的公共考古学发展连成一线,对此进行分析,将会有效的展示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得到飞速发展的公众考古学的发展脉络。

(二)研究对象

曹操墓,即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曹魏大墓,进过系统的发掘工作后,年12月份,正式宣布该大墓墓主为曹操,考古专家通过墓内随葬品尤其是刻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重要器物以及人骨鉴定等多项重要的证据,同时国家文物局也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次年,安阳高陵也被评为该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而此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了一场出乎考古学家预料的质疑和争论,曹操墓一跃成为当时考古学、历史学乃至这个社会科学界最具热度的事件,从另一种角度看,也是公众考古学发展的先声。

海昏侯墓,即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年因盗掘而进行抢救性发掘,历时五年,至年公布考古发掘成果,确定墓主人为汉废帝刘贺,随即引起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时至今日仍热度不减。在本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吸取了曹操墓发掘的教训,对发掘现场进行直播、实时互动,使媒体、观众时刻掌握考古发掘动向,透明化、公开化,是考古学界夺回对媒体话语权的重要事件,公众考古学发展驶向正轨。

三星堆遗址,本文所提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是指年9月份宣布启动的三星堆遗址再发掘。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已发掘至器物层,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本次三星堆遗址的再发掘从发掘前的宣传到发掘过程再到发掘后都做到了充分了社会工作,社会反响非常热烈,考古方借助新闻、直播平台进行了不间断的直播工作,并邀请考古学界专家实时解读、解疑,让公众不仅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一世纪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发展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