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连晚报对我校扎染社团进行深度报道从心仪
TUhjnbcbe - 2021/8/24 23:05:00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扎染。

本报记者栾光煜图由受访者提供

几个人衣袖挽起,配合着拎起块绑了些木条的大布料,小心地往“锅”里放,蘸几下,放进去煮上一会儿,再拿出来晾会儿,再放里煮……眼前的工艺叫“扎染”,这一幕并非出现在染布坊或制衣厂,而是在大连市第二十高中的一间社团活动教室里。

扎染,这项让很多人都感到陌生的中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似乎更是感到遥远而陈旧,而在大连市第二十高中扎染社的孩子们看来,有缘接触到扎染让他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近日,记者走进二十高中扎染社,听老师和学生们讲他们从心仪时尚到爱上传统的那些故事。

废报纸、包装盒、汉堡盒……

在他们看来都是宝

李怡霏,是位有艺术气质的才女,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又攻读了中国美院的在职艺术硕士,在大连市第二十高中从教5年,已经是大连市优秀的艺术特长指导教师,造型社(扎染社的前身),便是她最初创办的。“当时,校领导问我关于创办社团的想法时,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动手做点什么,我自己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学的都是工艺美术,所以对匠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怀。我想让孩子们触摸到更多书本以外的其他材质,于是,造型社便诞生了。”李老师告诉记者。

社团成立之初,因孩子们大多住校,材料并不充分,大家就因陋就简,选择纸等材料进行服装设计。“我们可爱的社员们满学校地找‘宝贝’:卷子纸、电脑包装盒、灯管包装盒、废报纸、汉堡盒等,在造型社的地中间,是一个大的‘垃圾堆’,但在大家看来那都是宝,说不定哪样废物就能成就好的创意作品。”李老师说,这些“宝贝”见证了她创立这一社团的初心,发现美好创造美好。

经造型社同学们的手,创造出不少时尚造型,大家认为最经典的,也是在今年学校艺术节上广受追捧的作品——阿波罗帽子,其实是社员们用废旧电脑包装箱创意完成的。

从心仪时尚到爱上传统

亲手完成从染布到裁剪到成衣全过程

虽然学的是工艺美术,但李怡霏心里,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分眷恋,在一次整理的过程中,她想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接触过的扎染工艺,这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原理就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

“从爱上时尚到爱上传统,我曾经调查过很多学生,发现一说到传统,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抵触或不屑。”李怡霏说,但当真正问到具体的“你知道什么是美术中的传统纹样、传统技法”时,才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了解。

于是,李怡霏便开始慢慢将传统的技法引入社团。年,她正式带着造型社的孩子们玩起了扎染,造型社也更名为“扎染社”。扎染要用到染缸,最初,造型社是用电磁炉来盛装染料,而染料也是从网上买的现成的工艺染料。随着了解的深入,李怡霏带领大家尝试自己制作染料,比如用栀子花的果实、圆葱的外皮、茶叶等进行发酵,大约半个月就能做出带有浓重味道的染料,尽管闻起来挺刺鼻,但这样的原生态体验,让孩子们感到很享受,很过瘾。

扎染社社长曲子玉掩饰不住兴奋地告诉记者,“参加造型社,或者说是扎染社,让我的人生更多姿多彩了,试想,多年后,翻翻自己的柜子,看到自己曾经设计的独一无二的衣服,那种感觉一定是妙不可言”。

杨振国是扎染社里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也是副社长,对于社团给他带来的收获,他坦言,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在大连市第二十高中,类似扎染社这样的特色社团还有很多,在学校今年举行的校园艺术节上,学生们用青春的活力和热情,用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展示了二十高学子的素养。艺术教育是二十高中的传统特色之一,也是该校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高中的教育者们习惯说这样一句话: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走特色教育之路,我们永远在路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连晚报对我校扎染社团进行深度报道从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