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可亲的“80后”
——新安晚报记者回忆镜头中的袁隆平
不忘“安利”久居的湖南地点:安徽合肥
“这张图片拍摄于合肥翡翠湖迎宾馆,一晃十几年了。”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春雷回忆,年5月6日,袁隆平来到安徽,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揭牌。当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中国水稻生产不同生态区,已在北方的天津、南方的深圳、西南的成都分别建立研究分中心。合肥市凭借科教、区位、水稻种业、产业环境等优势成为全国第四个水稻研究分中心,专门研究第三代超级稻。在当晚的欢迎晚宴上,餐桌中间特别布置的秧苗让项春雷记忆深刻:“记得这个秧苗当时特别难找,也是费了一番周折,但却代表了我们作为东道主的一片心意。”而在晚宴上,袁隆平的心情也非常好,他还兴致勃勃地现场“安利”起湖南长沙的娱乐休闲产业。袁隆平年曾来合肥(by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春雷)↓
面对媒体有问必答地点:北京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的报道小组在北京采访时,也曾采访过袁隆平院士。“那天*协分组讨论刚结束,大家都在等待采访*协委员,一个瘦小的身影从我身边经过。”记录下这张图片的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卞世鹏回忆,当时人群中有眼尖的记者发现了袁隆平,有人喊了一声“袁老”,周围的人一下就围了上来,“但袁老没有排斥,一直很和蔼地回答大家的提问,我的两位同事都在现场,我也记录下了这个瞬间。”(图by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卞世鹏)
卞世鹏回忆,当时媒体记者一直簇拥着袁隆平,从会场到电梯很短的一段距离,袁隆平对记者“有问必答”,回答最多的也是有关粮食价格的问题。当年已经82岁高龄的他向记者自称“80后”,有记者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袁隆平也笑呵呵地说:“身体很好,都还能下田呢。”此时,电梯门正好打开,袁隆平独自一人乘电梯离开。情牵安徽试验田地点:安徽六安
袁隆平院士再一次出现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的镜头里,是年9月19日,他来到六安市霍山县超级稻攻关试验点。“这是我唯一一次和袁老打‘交道’。”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窦祖*回忆,当时,袁隆平一边走一边察看试验田,现场的记者们在田埂上倒着走。“袁隆平在现场时间很短,我还要找机会提问,因为是带着任务去采访。”瞅准了空隙,窦祖*抛出了当时的热点问题——“您对*金大米怎么看?”尽管秘书拦着不让问,但袁隆平听到后还是简要说了几句自己的看法。窦祖*回忆,袁隆平全程笑呵呵的,没有什么架子。在察看了超级稻的情况后,还割了一亩稻现场脱粒、称重。虽然只停留半个小时左右,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by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窦祖*)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
引发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