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郑国渠记
——本文刊于7月9日《西安晚报》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其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西汉·《郑白渠歌》
往郑国渠而行的路上,我的脑海中即一遍遍响彻着这句曾被百姓们传唱的歌谣。眼前似乎浮现出几个孩童在西汉的街巷,互相追逐、嬉闹的身影来,他们嘴中喊的,正是这句民间传颂的词。他们或许并不知这些词的真正含义,只是它传得太久,传得太远,便成了他们这些孩童的口头禅。而今,这令关中成为沃野,再无饥年;秦国粮食充足,国家昌盛的郑国渠,许不抵它当年之荣耀与作用,也鲜少再被人于街头传颂。但它横亘在那里,以蜿蜒浑厚之姿,上千年之龄,引人入胜。于是,带着崇敬,我来了,在人潮拥挤的五月初,想要一睹它的雄壮身姿。要说起来,其实很少在假期出游,一来平日里自由,想去的地方随时都能动身,二来不愿去挤那人潮。这一次,许是今年的雨季太长,过了春节,这雨就断断续续不见停歇,这天就阴阴沉沉不见光亮,这人也蔫了吧唧不见精神。到五一时,一下子晴了,久违的阳光终于突破层层云雾亮堂堂地挂在了天边,人这心情也一下子舒朗了,原本是不在假期出游的人,也禁不住压抑许久的心,禁不住郑国渠的厚重底蕴,萌生了去探寻的想法。于是在五一假期的第一天,驱车来到了泾阳,也凑了一次热闹。在景区入口处换乘上大巴后,这郑国渠之游便正式开始了,这一腔热血也跟着被点燃了。静静地将头贴在车窗上,双眼紧盯着那窗外的风景,生怕错过了一丝与历史碰触的机会。恍惚间又仿佛回到古时,这乘着的大巴车变成了奔驰的马车,人在这马车内摇摇晃晃,看周围百姓凿修郑国渠。他们身着粗布交领长衫,头巾随意挽着发髻,或背石,或凿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将那泾水注入洛水,修成了长达余里的郑国渠。虽说这修渠一事本源于韩国的一场消耗秦国国力的计谋,但渠成却反而使秦国成为富庶之邦,受韩国国君之命去游说秦国修渠,借以耗秦人力资财的水利专家郑国,却受到秦王*的谅解,并以他的名为这条渠命名,如此也可见我秦人之大气,统一六国指日可待。虽说这车内挤挤攘攘,喧闹不止,可我的思绪却一直伴随着窗外的山水游走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大巴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忽而进入一狭长的隧道,眼前一黑,又以为这正是那穿越时光的隧道,隧道这头是现今,那头就是二千多年前的秦国了。孩子们遂也跟着开心地叫喊起来,有的还搭上了话,那游戏中的人物,动漫中的仙子就成了他们口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在这隧道的对象,看看他们,我倒也乐了。如此前前后后在那泾河大峡谷间穿越了有三个隧道,又蜿蜒着向上行进了一会儿,终于来到了第一处景点。下车之后,见一瀑布映于眼前,溅起的水花和雾气落在身上,顿觉清爽起来。瀑布名龙须、龙涎瀑,原是两级瀑布一脉而成,只见那水幕从山间岩石缝中倾泻而下,落入山底河谷,水花四溅,引得游人纷纷凑到跟前去寻求凉爽。那瀑布正前方和右侧方各有一山洞,正前方的山洞内有壁画、木桥、星空、假树,水及游鱼,山洞最深处还有一发光的大地球仪,周边正围了些许俊男靓女比划着拍照。吸引我的是那墙壁上绘着的画,大约是“柳毅传书”“魏征斩龙王”这样的民间故事,倒使我看得入神起来,不觉间竟和家人拉开了距离,被人潮挤在了后边,我便也无意追赶,只认真地看这墙壁上的绘画。瀑布右侧方的山洞人工挖凿的痕迹明显,只有入口处设了些秋千、滑梯之类的游玩设施,再往里走,便有“施工重地,不许进入”的标语,我们于是退了回来,准备乘车前往下一站。未料这排队之人竟如此之多,熙熙攘攘,弯曲着绕着整个景区站了一圈。那唯一的商店门口,也是挤的严严实实,排了一阵队后,我们的嗓子便冒烟一般,干渴难耐。只得派出一人去商店排队购水和冰棍等物,留一人继续排队等车。大约一小时后,买水的人才流着汗,黑着脸从商店挤出来,排队的人早已晒得蔫了下来,拿起水瓶,咕咚咕咚就一饮而尽。原本在景区入口处即已排了一小时才搭乘上大巴车到了这第一个景点,如今又在这排上了队,便纷纷抱怨着不该在假期出来,那景色的美都被排队的累消磨完了。而后强撑着困倦,又不忍就那样返程,只得在太阳底下又挪了两个多小时,这才挪到了队伍前头,直待终于乘上开往另一站的大巴时,一看时间,竟已下午七点了。游人们许是太累了,上车后竟不想再动弹,便央求着司机师傅,直接将车开到了最后一站,又恰好趁车行进时,休息了一会儿,这才慢悠悠地下了车,到了那文泾湖休闲度假区。据说唐太宗曾于此修建山庄,游船欣赏泾河,眼前这幽谷深峡,一川碧水,加上那悬崖峭壁,倒真是令已放松身心的游客又有了劲头。孩子也欣喜地喊叫着要去乘船,我于是坐在岸边的凉亭里,说是等待他们,不过也是想要安静地遐想一会儿。就这样在那凉亭中,看着乘快艇游走在泾河大峡谷的家人,思绪又不觉回到了过去。只见那泾河之水,清澈碧绿,在夕阳下波光粼粼;那两侧的山川则绵延起伏,长满了各类小树。忽的就想起曾经在天山游湖的景象来,那排队几小时的烦躁终于淡了许多。孩子们倒全然不顾这些琐事,只一味沉浸在坐快艇的乐趣中,风呼啸着从耳边吹过,他们不知自己和古人看得是同样的景。而那些正乘船在山间穿梭的大人们,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想起郑国渠的历史,想起泾河的过去。《史记·郑国渠》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也就是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国,使秦开凿泾水,修一河渠注入洛水,用以灌溉田地,不过是想使秦国力疲惫,无力向东征伐韩国而已。却没想渠修成后,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关中田地皆成为肥沃之地,秦从此富强起来,最终倒有助于他并吞那些诸侯国。所以这世间之事,倒真是难料,谁知那祸中又是否会有福,那福中又会否有祸呢?我在这凉亭中任思绪随意游走着,旁边一家人忽然吸引了我的目光,他们打开带着的汉堡、薯条、炸鸡等食物,分给几个小孩子们,言说是终于满足了在山顶吃肯德基的愿望。我竟也被这其乐融融之景象惹得欣慰一笑,这里如今已感觉不到当日秦国的气息,秦始皇也不知,他统一六国之后,到了秦二世就亡国了。如今,历经无数朝代,这里已成了旅游景点,又申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了人们探寻历史,放松身心之地。看着吃肯德基的他们,我想,我也终于实现了我探寻郑国渠的愿望。END作者简介马婷,年生于陕西扶风,现居西安。入选西安市委宣传部首批“百青人才”,于《西安晚报》开设专栏。作品见《中国作家》《美文》《滇池》《四川文学》《延河》《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另有作品被《散文选刊》转载。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青年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青年作协理事,扶风县文联副主席。获丰子恺散文奖,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银奖,”陕西青年文学之星”荣誉称号,《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作品奖等。著有散文集《十亩之间》。散文合集《忆梦昔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