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书堂
伟大之物总被万物喜爱、追随和崇拜。秦岭逶迤连绵、气象非凡,喜爱者、追随者、崇拜者无以计数,就连云雾也难免其俗。云来自于天,雾起自于地,云雾缭绕秦岭,秦岭便更加多姿,一派雄伟里,又生出万千柔姿美态来。
云虽是秦岭的常客,但我并不喜欢,特别是浓云密布的那种。秦岭多雨雪,就因这种云。可我是要经常从陕南去西安的,过秦岭,若遇黑云压山,十有八九会遭遇一场雨雪,过去好长时间,秦岭上路不好走,受困途中的煎熬,至今印记深刻。不光我不喜欢,古人也不怎么热爱,愁怨之情比我还甚。最具明证力的,当属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那一个“横”字,你能感受到韩大师笔端倾倒出了怎样的无奈与惆怅。
倒是秦岭的雾岚,让我爱怜。雾有时像一丝长长的飘带,慢悠悠向一座山峰围拢过来,系在山腰上,山像刚刚起床,而无数飘带围拢山间,则像山起床后扭动腰肢,转呼啦圈,做健身运动。雾有时像从山脚下的屋舍里升起的缕缕炊烟,山似乎很满意地享受着这份安然的流动,一如接受着人间的问候与祝福。雾有时拔地而起,翻腾如海浪,迅疾笼罩了一座或者几座山,充当着一道大幕,凭借此,山调皮地和你玩起了失踪,任鸟怎么叫,任你怎么喊,它却不现身。
我小时候老分不清山中哪是云,哪是雾,人们口中的云和雾常常是连用在一起的,就连读到的诗词里也有混淆。我以为它们是同一事物。自从有了翻越秦岭的经历,我才敢得出这样肯定的结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写的都是秦岭的雾,而非云。王维那时已是田园隐者,贾岛那时还是云游和尚,清静恬淡之人,倘若诗中有乱云翻卷,也只能当作极不可能出现而出现的小概率事件。
秦岭里有许多名山,我慕名去过一些。雾岚许是有着和我一样的心理,我去太白山,它在那;我去华山,它在那;我去终南山,它也在那。这些山上都有寺庙,寺庙在山顶的很少,大多坐落在与山顶还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我是要进庙里和上山顶看看的。站在山的制高点上,仿佛来到了天界,雾里像天庭,寺庙像天宫,而峰顶像任由我挪来移去的龙椅。我的一句感慨,便是雷霆,我的一声怒吼,便是天问。平日紧敛的情绪,终于在此可以尽情发泄。一次,在华山极顶,我又看到了我登临秦岭其他峰顶看到的同一现象:一路相随的雾,即使夷平了山谷,笼罩了绝大部分山体,却到寺庙止,绝不上行一步。我先是一惊,然后努力地探寻其中的玄机和原委,是建寺庙的人基于对雾的规律性把握,还是雾遵从着某种修为标尺?问题没有想透,心里却多了一份敬畏。
去年春天,和几个朋友去秦岭南麓的木王山看杜鹃花,又遇大雾弥漫。远远地,雾已送来浓郁花香,雾却不让我们目睹花容,莫非雾要抢了杜鹃花的风头?这想法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都想做谦谦君子,就异口同声给出了一个君子式的看法,雾在为我们营造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一位诗人朋友立即赋诗一句:雾是闺房,杜鹃花宛若我们急切想见的姑娘。在这一比喻的激励下,十里杜鹃花,我们几乎是一株一株看过去的,每一株我们都感兴趣,每一株看得都很仔细。杜鹃花是花中的大家闺秀,矜持而又热情,但没有谁看好我们,愿意被我们带走,好像知道我们只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而她们是这米海拔地理上永远的主人,只钟情米海拔的爱,不高攀,也不下嫁。下山返回时,我和朋友还在因未能一睹十里杜鹃花蔚为壮观的全貌略感遗憾,雾却豁然散开,像打开了所有闺门,杜鹃花们站在那儿满脸笑容挥手相送。我和朋友开玩笑说:“看来,下次再看杜鹃花,得先做好雾的工作呢。”
我越来越喜欢观察雾、琢磨雾了,雾却越来越喜欢成为山的衣裳。我家乡的山,统称东秦岭,可每一座山,似乎并不想着怎么去沾秦岭之名的光,蹭秦岭之名的热度,普通、沉默如同家乡的人。在家乡人眼里,它们也像随便一个物件一样普通。人有寂寞的时候,山也有吧。家乡人寂寞久了,是要搭个台子唱大戏的,唱花鼓,吼秦腔,什么都行,只要能热闹几天。山寂寞久了,会唤来雾。雾环绕着山,遮蔽了山,它们仿佛在酝酿什么大事,事的确不小,结果却不出所料,雾一退,山披上了一身绿衣,雾再来和山酝酿,山又换上一身*衣,仿佛雾这件外套里藏着几层衬衣,一身穿旧了换上新的,山就活泛起来,有了形象之变,家乡也就有了春夏秋冬。
家乡的许多山上,种植着中国最北的茶树。有趣的是,这些能长茶树的山,多呈环形,由几座山围拢而成,茶树就像它们抱在怀里的娇贵的孩子。这山形,仿佛一把天下最大的茶壶。最有趣的是壶盖,它是一团恰如其分的雾岚。壶里氤氲着一年中繁忙的茶事,壶盖把它盖得严严实实,你看不见,却听得到鸟的鸣叫、人的说笑声和机器的轰响,仿佛扑面而来的春天,是由这些声音向外派送。在秦岭里,雾和山就像无法割舍的亲戚,相依相存着,相互帮衬着,又像一对玩伴,玩着它们开心的游戏。此刻,雾也许只沉醉于它的游戏,只为了壶形山有个好壶盖,却没想到它们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福分。
每年清明时节,喝上一壶刚刚采摘的秦岭云雾茶,我就陶醉得有点飘然,秦岭诸峰也因用过了这些茶山送去的早茶,表情显得格外生动。
END主编:吴丽蓉
编辑:肖肖
★本号姓“副”欢迎来“刊”★王蒙:不忘金庸★王钢:忍别二月河★家住百万庄★年的那个春节★有一种乡愁叫小名★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文人”瞿秋白——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诞生周年★译者柳向阳★她与她的爱永在——写在宗英老师离世之际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