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晚潮难忘的一面
TUhjnbcbe - 2023/1/19 23:07:00

□陈伟雄

从网上无意中浏览到阿章先生的消息,没想到他已去世两年了。回想二十年前我对他的拜访,在今天竟成了永别。

阿章,原名郑秀章,又名郑春晖。年出生于浙江衢州,是我的老乡。因为他早年就离开家乡,大半生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所以很多人对他不了解。但如果看过电影《开枪,为他送行》《上海舞女》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两部电影就是根据阿章创作的小说改编的。

阿章从小就喜欢读书看书,高三年级时写的一篇小说习作《妈》,发表在叶圣陶主办的刊物《中学生》上,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鼓励,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此后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并坚持小说创作。年,阿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浙江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在浙大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于年5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当时正处黎明前的黑暗,为躲避反动特务的追捕,这年的秋末,根据上级指示,阿章和其他几位同学撤往苏北根据地,并在那里进入华中大学新闻系学习。

年阿章随陈毅、粟裕大*渡江南下,进*上海,并根据革命形势需要,调到解放日报社、劳动报社任编辑、记者、文艺组长。在采写新闻之余从事文艺创作,短短几年里就结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大革命的小火花》、报告文学集《擦亮了眼睛》及中篇小说集《红旗飘扬在*浦江上》等,显露出了他的非凡才华。

年他被吸收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同年又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创作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阿章和与会者一起在怀仁堂聆听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正当他精力旺盛地在向文学高峰攀登时,在年的阵阵冷雨中他因为写了《寒夜的别离》,并与陆文夫、高晓声等青年作家一起参加《探求者》刊物,而被打成右派,开除*籍,全家发配戍边,送往边陲宁夏。那一年阿章刚满三十岁,正是青春年华时,理想追求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在大西北经历了长达二十一年的磨难后,错误得到了纠正,阿章重新回到了*埔江畔,回到了他年轻时的工作岗位——解放日报社。这个时候的阿章已年过半百,创作的*金时间已无情流逝,但性格坚强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壮心不已,勤写不辍,好似一个长跑运动员,决心以最后的奋力冲刺,来夺回他失去的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时期以来,阿章用他的实际行动,连接推出一部又一部长篇小说,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二个春天。《浦江红侠》是他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促使他写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当时中共上海市委为在“文革”时期遭受“四人帮”诋毁、污蔑的地下*组织和惨遭迫害致死的地下*员平反。同为地下*员的阿章百感交集,决心通过作品为地下*员“平反”,恢复他们本来面貌,刻画他们真实形象。他采访了一批打入日伪、国民*警察系统的我*地下特别支部的老共产*员,构思了一部“在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小说,取名《浦江红侠传》。在领导的支持下,小说于年2月17日起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连载。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首次出现连载小说,加之所写的又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上海地下*员与日寇斗智斗勇的故事,一时间洛阳纸贵,解放日报印刷量大增,人们争相传阅着他写的故事。该小说随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开枪,为他送行》,还被改编成了连环画。

面对取得的成绩,阿章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三少校》,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上海舞女》三部曲《货腰女郎》《上海舞潮案》《弹性女儿》的创作。其中第一部《货腰女郎》后来更名为《上海舞女》,被改拍成上下集电影,公映后受到观众好评。

阿章在《解放日报》离休后,被上海新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聘为《大江南北》月刊副主编,直到八十五岁高龄才回家颐养天年。真正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工作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它是生育自己的故土。虽然阿章大半辈子生活在上海,但对家乡他仍然充满深情。在生前,他不但自己在衢州乌溪江库区结“希望工程”对子,给库区小朋友送书,给贫困学生送礼物,还倡议解放日报社的离退休干部和共青团员捐钱捐物,支援衢江区岭头小学。而对家乡的文学事业,文学新人的培养,他更是倾尽了自己的热情。他每次回乡都少不了和家乡的文学青年座谈,经常发表来自家乡作者的作品,许多文学青年在他的帮助下步入文坛。那来自家乡的一篇篇文章啊,无不牵挂着这位老人*牵故乡的赤子之心。更为感人的是,他为奖掖新人,晚年捐出了自己的存款,在衢州一中设立了阿章文学奖,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文学创作。

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有爱心的老作家,我一直心存仰慕,很想能有拜访的机会。年衢州一中百年校庆,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阿章是衢中校友,他的中学生活是在衢中度过的。

经朋友帮助,我有幸见到了他。这是一位平易随和的老人,戴着黑边眼镜,气韵沉着,谈吐文雅,有神的双眼透着学者的睿智。他见我拘束地站着,连忙招呼我坐下。一句我是衢州人,我会讲衢州话,很快地融洽了气氛。一个大半生漂泊在上海的游子,念念不忘自己是衢州人,念念不忘自己的乡音,这让我多了份亲切和感动。

在交谈中,得知阿章的祖父是前清贡生,父亲是医师,叔叔郑光华教授是我国双水内冷发电机的发明人,在衢州称得上是书香世家。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衢州度过的,直至年离开家乡。奇怪的是这位漂泊在外近半个世纪的老人,说起家乡话一点也不费力,对市区的老街古巷娓娓道来,非常熟悉,让人没有半点隔阂。

这次拜访阿章我有一桩心事,就是想请他为我的散文集写篇序言,没想到被拒绝了。他非常坦率地说:“一部书能否受读者欢迎,关键是靠作品说话,请名家作序虽能起到点缀作用,但不能代表作品的好坏”。他批评了文坛上一些不良风气,指出书有无序言并不重要,写好自己的作品才是关键。阿章的一席话,让我感悟很多。他就是这样一个率真的人,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对朋友如此,对家人也是如此。他的弟弟郑春基也是一位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极有特色,曾几次刊登于《上海文学》头条位置,一些熟悉他们兄弟俩的朋友,也希望能在阿章主编的《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看到他弟弟的作品,但在阿章主编的报纸栏目上,郑春基的作品从来没有出现过,他对朋友毫不隐晦地说,只要是我主编的报纸栏目,就不会刊登我弟弟的作品。

我没有因为阿章的拒绝而感不悦,反而对他的坦率多了份尊敬。他让我明白只有踏实写好自己的文章才是主要的,不要被虚浮的名利所诱惑。时间在我们的交流声中很快过去了,为了不影响老人休息,我准备起身告辞,他让我再等等,很快地从床头上拿起笔,在一张便签上写下了他在上海杂志社的办公地址,嘱咐我要多写稿,多投稿。可惜那张留有他字迹的小纸条,不知道被我夹到了哪本书里,后来找不到了。再后来我也离开了家乡,和阿章先生失去了联系。

年7月22日,阿章先生以93岁的高龄告别了人世。虽然在他生前,我们只见过短短的一面,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当我想起他,他就会给我力量,给我鼓励,让我做真实的自己。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潮难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