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寒冬里的上海一夜,他们与死神谈条件新民
TUhjnbcbe - 2023/3/8 18:57:00
白癜风会不会扩散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55046.html

12月末,上海进入了最冷的时节。本周又将迎来断崖式降温,对医疗急救系统来说,更是面临巨大考验。

最近一周,上海的救护车已基本满负荷运转。来自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22日至27日,夜班(晚8时-次日早8时)实际派车数最高的一天为23日,车次,此外,22日车次,24日车次。寒潮来临后,数字预计有所突破。

班组随时准备出发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左妍/摄(下同)

深夜会遇到什么样的病人?记者来到急救十院分站,跟随编号为的救护车出车,直击寒冬里的“上海一夜”。

接到任务后,记者跟随班组出发

急与忙

“快快快,出车了!”深夜11时,36岁的救护车驾驶员张星麻利地拉开车门,坐上了驾驶室。他的搭档是急救医生谈亮亮、急救员阚王开。这是当天夜班的第三单业务,地点是华阴路上的一个老小区。88岁的老人突然手抖、说话不利索,神志不清,家属怀疑脑梗。

抵达居民楼下,把设备和急救箱搬下车

急性心梗能否救回来,很大程度靠“运气”。就像此前刷屏的上海05后少年,靠心肺复苏救回了心梗发作的老伯。假如老伯倒地时没有人出手相助,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了。而脑梗病人,3小时则是最佳治疗期。“但很多打电话的求助者,并不能准确判断病情。所以我们不管接到什么单子,都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救命。”张星说。

将病人医院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张星总在安全范围内把车速开到极致。他知道周围大街小巷名字,总能精准定位目标位置,“不敢说自己是活地图,至少周边每条路都认识吧!”

车上,急救医生谈亮亮给家属打了个电话,进一步询问病情,还请家属尽量到楼下接车。“晚上门牌看不清,如果你们来接一下,会节省很多寻找的时间。”他说。

急救医生谈亮亮

年轻的谈亮亮医生是明星医生吴昕的“徒弟”。这个阳光小伙儿说当年自己一心想干急救这一行,属于“零志愿”入职,他很喜欢这份能救死扶伤的工作。

88岁的老人,住在老小区的道路尽头,他们一路奔跑着上楼,在逼仄的环境里迅速摆好急救药品和设备,“老伯伯,请你伸舌头,你的手能抬起来吗?”血压正常,心率正常,谈亮亮稍稍松了口气,仔细询问情况后,他判断老人应该是帕金森发作,与家属交流后,医院。

十院急诊经过改造,可实现救护车和社会车辆的分流

十院急诊大楼经过改造,不久前全新亮相,多了一条救护车专用通道。救护车从延长中路大门驶入后,从专用车道一路盘旋而下,直达位于地下一层的急诊大厅,与社会车辆完全分流。据悉,这种设计在上海还是首家。张星说,既省时,又方便。

冬夜的急诊室,围在分诊台前的病人和家属像潮水一样。这里本来就全年无休,而气温骤降,年老体弱者,更成为了急诊室的常客。把老人交给护士后,车组人员回到分站。

分站在改造,环境有些挤。张星习惯每次任务结束后都把车倒进停车位,虽然麻烦一点,但一有任务马上能开出大门,节约的是救人的时间。

等与劝

没几分钟,第二个任务来了。灵石路上某小区,家属称病人没有心跳呼吸了!谈亮亮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危急的情况,“急救工作,最怕心跳呼吸骤停,哪怕慢半分钟,人也许就没了。”

救护车仅花五六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可怎么按楼下的门铃都显示“错误”,家属电话又始终“在通话中”,这可急坏了一车人!

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女主人下楼来开大门,有些束手无策,“刚才他突然昏过去了,怎么也叫不醒,现在又‘活’过来了,医院,还发脾气。”

谈亮亮说他心里“咯噔”了一下。“醒过来就好,但我们还是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来到卧室,男主人正裹着被子呼呼大睡,嘴角明显有口水。把他叫醒,他迷迷糊糊,反应迟钝,说话有些“大舌头”。谈亮亮说,“女主人描述不太准确,这不是心跳呼吸骤停,看着倒像是脑梗。”

马上接设备,测得血压/,查体发现抬手抬脚行动非常缓慢,判断脑梗前兆。此时男主人稍稍清醒一些了,医院,一个劲说自己没病,要他们别“瞎折腾”。女主人悄悄说,“我先生曾患重病,在医院有过不好的回忆,因此医院。”

“这位叔叔,你现在是醒过来了,但我们判断下来还是有问题的,去医院做个检查,没事就回来了,你看好吗?”经过10多分钟的劝说,不管是女主人上,还是急救班组轮流上,都无法做通工作。只要女主人一开口,男主人立即飙脏话,态度强硬。

“再等等吧。”张星建议,让这家人的女儿来劝说一下这位固执的男人。“医院的话,万一病情加重,会很遗憾,希望你再劝劝你父亲,我们也再等等。”挂断电话,等女儿赶到,病人态度果然有所缓和,医院。半小时过去,一屋子人僵持不下,安静得可以听到挂钟的滴答声。

走吧,怕病人出事;不走,又劝不下来。而急救属于公共资源,又不可能无限制等下去,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急救人员一般会遵从病人和家属的意愿。在强烈建议和再三劝说都行不通时,只有先行撤离。”签字离开时,张星反复叮嘱,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如果不好的话,马上再打。

一车人有些无奈,但也习惯了。“这种情况也不少,有些是家属不理解,认为我们要赚钱;有些是病人不配合,医院。”谈亮亮说,实际上,对于急救班组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的,不分地点,不分对象,使命只有一个,医院的医生手中。

“再等等”,是他们的“共识”,也是给予病人和家属最温暖的约定。谈亮亮还记得上一次,他们接到任务去抢救一位患者。然而,30分钟后,病人的心跳依然是一条直线。“再等等。”他们没有停止救治,却已汗流浃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放弃。”

夜色中的

累与怕

救护车行驶在宽阔的广中西路上,他们又接到了一单任务,目的地是共康新村。抬头看天,夜色很美,有星星闪现。尽管曾跟车数次,但零点后还坐在救护车上,对记者来说也是新鲜的体验。

上海的昼与夜,对救护车通行展露了不同面目。夜晚路况好,车速也可以更快。但张星却说,路况好的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救人重要,而一车人的安全也在自己手中,一定要平安驾驶。

做夜班累吗?几个人异口同声,“说不累是假的。”首先要经历的,是和自己的生物钟“打架”,然后就是和体力“对抗”。谈亮亮这个班头,从晚上8时开始,一直到次日8时。一般来说,总要出车10来趟的。“凌晨3、4点钟最难熬。不过,当急救医生,起码还有点本事与死神谈谈条件。虽然很累很苦,把人救回来很有成就感的。”

近日,某高层住宅楼突发火灾,起火的位置在十几楼,所幸及时扑灭,但21楼一位老人因吸入烟而呼吸困难。民警拨打后,班组3人提着设备一口气奔上21楼。给老人吸了氧,情况无大碍。事后,谈亮亮发了一个“裂开”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冬里的上海一夜,他们与死神谈条件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