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侯凌肖编辑
燕子图片
网络
对于石磨,相信50岁以上的人们并不陌生。过去在农村“家家有磨,村村有碾”,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如今,这些石质器物,只能在收藏农村老物件的“博物馆”才能看到。石磨作为乡愁的一部分,是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
石磨是把瓜干、麦、豆、高粱等粮食加工成面粉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扇组成,分为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做磨膛。同时,接触面上有凿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一个或两个磨眼,供漏下粮使用。在下扇中间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结合,立轴插入空套中,用这种方式将上扇连接在一起,防止上扇在运转过程中移位。
查阅石磨的“历史”,磨,最初叫做石岂,汉代始叫做磨。相传,石磨是由鲁班发明的,《世本》等文献中记载“公揄作石岂”,由此可以推出,在战国时期,石磨就被人们所使用。石磨有水力的、畜力的,还有人力的。用人力的居多。石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也在不断演变,石磨的发展又分为早、中、晚三期: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并有四区、六区、八区型;西晋至隋唐为晚期,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过去在农村,石磨的普及性非常高,可以说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备品,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围绕石磨创造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有趣的是,这些歇后语大多与驴有关:驴子拉磨――跑不出这个圈;盲驴拉磨――瞎转圈;老驴啃石磨――嘴硬;老驴拉磨――走不远;牛耕田,驴拉磨,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道……
早些年,在我老家的旧宅就有一盘石磨,安放在西屋的南首。前几年忆起往年旧事,我曾写过有关石磨的散文,题目为《母亲的磨坊岁月》。记忆中,上世纪年至年,石磨作为粮食加工成面粉的一种工具,在农村是普遍使用的。那时,左邻右舍肩扛装有五谷杂粮的布袋,拿着家什到我家推磨,我家的石磨见证了贫困年代庄稼人的欢笑与忧愁。直到年冬季,张庄村通了电,村西才有了第一台打面机,人们才结束了出苦力推磨、筛面的日子。从此,石磨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时,在许多农村,经常看到被遗弃的石磨,或是用来做桌子、垫马路,或是用来垒猪圈,让人看后不禁扼腕叹息!
石磨作为乡愁的一部分,早已被锁在庄稼人尘封的记忆中,它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带着一缕缕余香,走进乡村变迁的历史……
作者简介:侯凌肖,山东鄄城人。现在山东金润建设有限公司工作,高级工程师,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散文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今日菏泽《风雅颂》、辽宁《刊授*校》、《职工天地》、《山东建筑业》、《山东建设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
壹点号心梦文学